10月13日,乐视超级电视微博发布《致南京中电熊猫家电有限公司的公开信》,时隔三年再度就合作纠纷公开指责代工企业中电熊猫。该公司曾为央企中国电子三级子公司,2024年6月21日更名为南京静业家电有限公司,但股权穿透显示其仍由中国电子间接控股。
双方合作始于2019年,乐视委托中电熊猫东莞分公司代工生产电视,采用“预付定金+全款提货”模式,累计采购近4.5亿元,涉及40万台电视。期间多款产品出现屏幕横竖线、漏液等问题,坏屏率接近20%。两款43英寸机型液晶屏不良率高达约80%,远超合同约定的1.8%质量标准及行业正常水平不足2%的基准。因售后压力巨大,乐视被迫自行垫资换屏和更换整机。
2022年8月,乐视首次通过官微公开谴责中电熊猫产品质量问题及推诿售后行为。同年10月,中电熊猫东莞分公司遣散员工并关闭工厂,中断与乐视沟通。2024年1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中电熊猫及其东莞分公司向乐融致新全资子公司天津智融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赔偿1347.21万元。双方上诉后,北京三中院于2024年6月25日维持原判。
判决前四天,中电熊猫更名为静业家电。乐视随后提起新诉讼,要求其承担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质保费用。2025年6月30日,朝阳法院判决静业家电及其东莞分公司赔偿约69.9万元。尽管已有三份生效判决,乐视仍未获赔。
乐视称多次向南京当地部门、中国电子纪检监察机构及国家相关部委反映欠款问题,均被告知不予处理或需等待法院执行。2025年9月1日,静业家电被其关联企业东莞中电熊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破产清算。乐视已申请财产保全,并将持续关注破产程序进展。
静业家电由熊猫电子集团持股61.46%、南京熊猫持股35.97%,两者均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间接控制。南京熊猫(600775.SH)为A+H股上市公司,主营现代数字城市、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乐视在公开信中质疑南京熊猫以每台3元价格授权“熊猫”商标(2019-2022年累计收费不足50万元),却未对严重质量问题追责,亦未披露关联交易定价依据,涉嫌利益输送。目前南京熊猫尚未回应上述指控。
据奥维云网数据,截至2025年10月5日,乐视未进入中国大陆彩电市场线上线下TOP20榜单。一名电视产业链分析师表示,主要品牌出货量统计中已难见乐视身影,其销量被归入占比约2%的“其他”类别。国内前八大电视品牌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乐视网2025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业总收入7287.92万元,同比下降7.36%;净利润亏损1.73亿元,同比下滑16.56%;销售毛利率为31.15%。公司称亏损主因是以往年度有息债务导致本年度融资成本较高。截至2025年6月30日,合并报表应付账款达28.94亿元,主要为供应商和服务商欠款;其他流动负债36.76亿元,主要系以往向非金融企业借款形成。
乐视方面表示,当前合作的代工厂为业内具备成熟电视产线的企业。资深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OEM模式虽可节省超75%的固定资产投入,但若品控缺失,则易引发质量与债务双重风险。乐视此次遭遇凸显品牌方需从“下单者”转变为“品控合伙人”。
乐视网成立于2004年,2010年上市,2020年摘牌。自2017年债务危机以来,公司陆续出售世茂工三、乐融大厦等资产。坊间流传乐视成“职场乌托邦”,员工周休三天、月薪2.2万等说法,公司回应称实际为四天半工作制,相关福利传言不实。乐融致新CEO张巍强调,《甄嬛传》版权收入对公司整体贡献不足2%,公司收入来源包括视频会员、广告、MCN合作、智能硬件等。
《甄嬛传》制作成本约8000万元,乐视曾以2000万元购得独家网络播映权。虽后续分销给优酷,但仍通过二创合作等方式获取收益。此外,乐视持有《芈月传》《红高粱》《鸡毛飞上天》等剧版权。2023年4月,乐视宣布拓展智能生态至客厅、厨房、卧室、安防、卫浴五大场景,拥有过千万台超级电视终端。
根据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数据,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日,乐视网已被16次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