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消息,在冲刺港股上市的关键节点,被称为“快递柜一哥”的丰巢发生管理层变动,灵魂人物被曝离场。
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丰巢创始人兼CEO徐育斌已于近期正式离职。丰巢方面对此暂未做公开回应,有知情人士称,徐育斌因身体原因辞职,公司日常运营保持正常。
今年2月,丰巢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因超期失效,“快递柜第一股”的梦想被迫搁浅,如今再叠加创始人出走一事,丰巢未来何去何从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快递小哥到独角兽企业创始人
徐育斌的创业生涯始于顺丰的一名普通快递员。
根据公开报道,徐育斌出生于1981年,在高中毕业后赴广深谋生,20多岁时成为顺丰深圳的快递员,因表现突出,从快递员提拔为大区总仓管,后续又轮岗分拣中心总经理、全国首席运营官、航空枢纽项目总监等关键岗位。
在顺丰一线工作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末端配送的“供需错配”,即快递员的业务高峰与消费者的取件偏好存在时间差,这成为他后来创业的核心切入点。
2009年赴韩国考察时,徐育斌看到国际快递巨头DHL用智能快递柜与学校、机构合作,大幅提升收派效率,他当即意识到 “快递柜能解决国内供需错配”。回国后即向顺丰创始人王卫提出构想,并获得认可。
不过,早期研发的快递柜仅是 “超市储物柜翻版”,操作麻烦遭快递员拒绝。后续改进的智能柜虽联动物流系统,因单台造价成本较高、资金不足,相关计划被迫搁置。
关键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彼时国内电商快递量迎来大爆发,王卫重启该项目,联合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共同出资5亿元成立丰巢,徐育斌被任命为董事长兼CEO,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在徐育斌的带领下,丰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设快递柜网络。2017年,丰巢收购了同类品牌“e栈”,进一步扩大规模,三年后又收购了竞争对手中邮速递易,使得丰巢的市占率一度达到70%,位列行业第一。
丰巢不断壮大,顺利完成多轮融资,市场估值也跟着一路上涨。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丰巢估值达到250亿元,2017年其估值为55亿元。
从一名普通快递员到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徐育斌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但伴随着辞职传闻,其创业故事似乎也走到了终局。
“快递柜第一股”梦想搁浅?
丰巢当前正值上市关键期,它的烦恼,可能不止掌舵者的离开。
2024年8月30日,丰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冲刺“快递柜第一股”。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其招股书已于2025年2月正式失效。
根据公开报道,当时丰巢曾对外表示,赴港上市工作仍在推进中。如今8个月时间过去了,丰巢尚未二次递交招股书。
有业内人士指出,丰巢近期确实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创始人徐育斌的离场和港股上市计划搁浅,是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资本道路上的双重变动。这些变动短期内对运营影响有限,但中长期的发展挑战和不确定性在增加。
首先丰巢的盈利模式面临政策和市场压力。丰巢的核心收入来源是向快递员收取的投递费用,但2024年3月实施的快递新规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将快递投递入柜属于违规行为,这直接冲击了其业务根基。同时备受用户争议的包裹滞留费(超时保管费)也受到监管问询。
2024年9月,证监会曾就丰巢控股协议控制架构、业务经营合规性,以及规范运作与数据安全等提出问询,但丰巢方面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补充披露。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丰巢营收分别为25.26亿元、28.91亿元、38.1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0.71亿元、11.66亿元和5.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38亿元。2024年1至5月开始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160万元。由于智能快递柜的硬件成本、场地租金、运维费用高昂,丰巢后续能否持续盈利仍是未知数。
为了突破增长瓶颈,丰巢已经尝试拓展衣物洗护、储物业务和广告业务等多元化业务,并积极出海。2023年其“增值服务及其他”业务板块贡献了四分之一的营收。这些探索带来了新的收入,但能否成长为支撑公司长远发展的新支柱,仍需市场检验。
本文转载自TechWeb,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TechWeb通知我方删除,我方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