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财年第一财季(截至2025年8月31日),甲骨文营收增长12%至149亿美元,其中云计算收入增长28%至72亿美元,云应用(SaaS)收入38亿美元、增长11%,但软件收入下降1%至57亿美元,整体表现喜忧参半。
在全面参与AI竞赛的前提下,甲骨文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已签约项目引发市场强烈反应。甲骨文高管称,第一财季与三家客户签署了四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预计未来几个月还将签下多笔类似合同,RPO(剩余履约义务)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
财报公布后,甲骨文股价盘中一度暴涨41%,收盘涨近36%,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市值增加2440亿美元至9220亿美元。
市场正押注加大AI投资、重金建设数据中心的企业。除甲骨文外,英伟达与OpenAI走在最前:前者市值约4.4万亿美元,后者估值提升至超过8000亿美元。英伟达凭借较低融资成本,向英特尔投入约50亿美元,并计划在OpenAI合作项目追加约1000亿美元资金。随着收入预期抬升,OpenAI估值同步上行。近三个月,二级市场AI半导体与基础设施整体走强。
资本狂欢之下,投资人、创业者和一线从业者间不安情绪蔓延。人工智能热潮是否会泡沫化?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一场迫在眉睫的AI泡沫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风险的引爆点。
10月6日,在旧金山举办的OpenAI年度开发者大会(DevDay)上,首席执行官奥特曼表示:“我知道写泡沫化的故事很诱人,事实上,我认为AI的许多领域现在确实有点泡沫化。”
此言论在美国科技领袖中较为罕见,通常对此类问题讳莫如深。奥特曼称,预期投资人将做出错误判断,一些“愚蠢”的新创公司也可能轻易获得大笔资金。
但他明确将OpenAI与行业泡沫区分开来,强调“这里确实正在发生一些真实的事情”,模型能力、产品矩阵和商业化“出现了可验证的进展”。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OpenAI正身处风暴中心。近一个月,其与英伟达、AMD、博通及甲骨文的合作持续推进,美国科技巨头间形成复杂的算力与资本关系网。
OpenAI采购部署AMD芯片的同时,还拥有以特定价格入股AMD的权利;英伟达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双方共建大规模数据中心,后者再用投资款采购英伟达芯片。
微软既是OpenAI主要股东,也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公司CoreWeave的主要客户,而CoreWeave又是英伟达持股较多的公司;截至英伟达2025财年第四季度,微软贡献了其近20%的年化收入。
这些股权与采购的交织使产业链如同互为客户的关系网,在短期内推高多家公司的预期新增收入,部分增量达现有收入数倍。
随着AI领域融资安排日益复杂,硅谷专家警惕其对真实需求的扭曲。质疑者认为,AI公司市值快速飙升部分源于“财务工程”而非内在价值,将此类交易称为“循环融资”或“供应商融资”——通过投资或借贷客户促使其购买自身产品,人为制造需求以推高营收与估值。
奥特曼回应称:“没错,这些投资和贷款前所未见。”但他补充,企业营收增长速度也前所未有。尽管OpenAI营收增长迅速,迄今仍未实现盈利。
台积电于10月16日发布超预期业绩,将2025年全年营收增速指引上调至近35%,为年内第二次上调,被视为缓解AI需求疑虑的信号。
台积电是英伟达、AMD等高端AI芯片的独家代工方,也承接多家互联网公司的ASIC及其他芯片订单,其先进封装能力对AI芯片量产与性能至关重要。
董事长兼总裁魏哲家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当前AI客户拉货“全面强劲”,甚至强于三个月前,长期复合增速略高于此前预期。“我们直接从客户那里收到强烈信号,要求我们具备支持其业务的能力,因此对AI大趋势的信心正在增强。”他指出,大型语言模型的令牌(token)处理量爆发式上升,反映AI高频采用带动算力需求,验证对先进制程与高端封装的持续需求。
在产能扩充方面,魏哲家强调维持谨慎节奏:除核对客户订单外,还会亲自查访“客户的客户”,并通过内部评估机制把关,力求精准推进产能布局。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狂飙在2000—2002年引发全球科技股大幅回撤与大量初创公司倒闭,并拖累电信行业债务危机。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在10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称,当前人工智能投资激增与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呼应,但更可能不构成系统性风险。
当时大量资本涌入电信基建,押注指数级需求增长,乐观情绪推高估值,但需求放缓后破产潮出现。问题不在互联网潜力,而在资本投入快于普及速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实施AI试点项目的公司中,高达95%未取得投资回报。
然而,互联网泡沫留下的光纤骨干网和数据中心为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繁荣奠定基础。类比下,即便AI出现估值回调,电力与算力基础设施、模型与数据资产沉淀仍可能为下一阶段发展提供支撑。
尚不能断言AI浪潮是机遇还是危机,但AI公司已陷入两难:扩产还是观望?自建数据中心还是外包云算力?这考验管理层与投资者判断。
对追逐AI红利的公司而言,继续加码意味着巨额资本支出与盈利压力;若需求兑现放缓、推理成本曲线无法下降,资产减值与期限错配将迅速放大。若踩刹车,则可能错过生态窗口,被市场解读为增长见顶或战略摇摆,引发估值下调与合作伙伴观望,加剧竞争压力。
当前推高AI增长的主要是盈利与现金流稳健的科技巨头,即使热潮退去,它们大概率仍能维持增长。但有人提醒,最严重的人工智能泡沫风险可能出现在能源领域:一批尚无营收的开发商寄望未来科技公司为其未建成电力项目买单,一旦AI需求不及预期,这些无收入公司将遭受重创且缺乏缓冲。”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