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六标准全面落地后,国七排放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进程在2025年显著提速。今年7月,在襄阳召开的第11届机动车环境保护与监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全程参与国七标准制定的专家丁玲透露,三阶段预研究正在推进中,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华泰证券最新发布的行业研报指出,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00亿元,成为环保产业链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赛道之一。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机动车等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900万吨。
在“双碳”战略与大气污染防治双重压力下,国七标准预计将在国六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NOx、颗粒物(PM)及冷启动排放的控制,技术路线或将引入电加热催化器(EHC)、紧耦合SCR系统等新环节。标准名称已由“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升级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准”,首次将二氧化碳纳入型式检验与企业平均考核。
轻型车方面,国七标准在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企业平均排放管控、扩展条件与非尾气细颗粒物排放试验等方面均有重大调整,并将插电混动与增程式汽车纳入混合动力汽车类别进行独立测试。重型车变化主要集中在车载诊断系统(OBD)要求及含电耗测量的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方法。
技术层面,EHC被视为国七“标配”,可显著缩短SCR起喷时间,降低NOx排放。柴油机普遍加装紧耦合SCR系统以降低氨逃逸,汽油机则需提升三效催化器(TWC)性能,催化剂用量预计增加20%以上。OBD系统将升级为OBM系统,强制实时监测NOx、PM排放,重型车还需监测NH₃水平,超标2.5倍即记录,严重时触发警报与限值机制。
监管范围上,国七首次将制动粉尘与轮胎磨损产生的非尾气颗粒物PN纳入型式核准,对标欧七法规。新能源汽车也被整体纳入环保准入,规定动力电池老化衰减测试中SOCE不大于98%,累计行驶里程不低于2万或达5万公里,填补全生命周期监管空白。
实施节奏方面,2025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多次释放加快国七制定的信号。国七自2023年启动预研,进度快于国六。业内预计正式文本有望2026年底前出台,2027-2030年为关键落地期,可能采取分阶段策略:重点区域2027年启动轻型车实施,全国推广至2028年;重型车或2029年新车型核准,2030年全面落地。
市场影响方面,华泰证券测算国七阶段行业总空间达1001亿元,较国六增长约50%,2027-2030年累计增量超2000亿元。载体市场规模将从105亿元增至158亿元,催化剂、封装与电控系统从562亿元升至843亿元。重型车单台后处理价值量由2.5万元提至3.5万元,轻型车由3000元增至4500元。
上游材料领域,稀土基催化剂加速替代贵金属,铈锆固溶体需求快速扩容,年复合增速预计达30%。蜂窝陶瓷载体方面,国瓷材料已成全球第三大供应商,国内市场份额超15%。2025年上半年,EHC技术、高精度传感器及OBM系统成为股权投资热点。
尽管前景广阔,国七推进仍面临争议。支持者认为其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举措,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减排措施带来的“冬奥蓝”即为明证。反对者则担忧产业升级成本过高,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此外,国四、国五车辆淘汰补偿机制尚未明确,业界呼吁推迟实施至2028年后并建立阶梯补贴以缓解压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