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番。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然而,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不足、运营管理质效不高等问题。
目前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功率为45.5千瓦,难以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和城市热点区域的快速补能需求。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和购买信心。《方案》提出分类施策,建设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补充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改造,延伸农村充电网络,并强化“春节返乡”期间充电保障。
在重点城市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方案》强调创新性,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在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应用场景方面探索创新。通过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新能源汽车可作为灵活性储能资源参与电网调节,车主可通过“卖电”获得收益,形成新商业模式。
《方案》要求提升公共充电场站服务质效,优化场站环境、规范收费标准、公示价格信息、改进运维手段,改善用户充电体验。深化政府充电设施监测服务平台功能,定期开展充电站点和运营商服务质量评价,并健全结果运用机制。推广居住区充电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统建统服”模式,建立“有人建、有人管、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方案》提出将充电设施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重点围绕城市核心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乡镇聚集区及老旧小区,推进网架优化和台区增容等配电网改造。推广应用智能有序充电,提升高渗透率充电负荷场景下的电网承载能力和调节能力。此举标志着充电设施从“配套工程”向“能源工程”转型。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依托强大的电网与配送能力。充电服务能力“三年倍增”不仅提升充电效能和服务品质,还将创新产业生态,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电动汽车广泛使用,为企业创造投资机会,巩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与电能供应领域的引领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