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披露,中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突破60%,全国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3.5万公里,部署智能化路侧单元超1.1万套。
截至目前,中国已制定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家及行业标准88项,牵头近10项自动驾驶相关国际标准研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有序推进,形成“国家战略定方向、部委协同立规则、地方试点破难题”的三级政策体系。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2025年,工信部正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智能网联汽车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自2021年起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明确三部门权责分工,要求省级主管部门每半年上报测试数据,截至2025年已归集全国超2800万公里测试数据。2025年,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建立OTA升级备案信息共享机制,探索联合监管。
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管理规范明确:测试主体需具备车辆改装资质与百万级事故赔付能力;测试车辆须搭载符合ISO 21448标准的安全系统;数据存储实行“双备份”,强制记录事故前90秒的10类关键数据。2024年6月,9家联合体入选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涵盖乘用车、客车、货车。
2024年7月,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2025年2月,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L2级辅助驾驶监管政策,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术语,禁止未经审批的用户测试,禁止频繁升级未经验证的OTA功能,强制要求驾驶员状态监测。
2025年2月25日及3月3日,两部门发布通知,细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OTA管理要求,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信息纳入生产一致性管理。9月12日,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首次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责任主体从驾驶员向车企部分转移,2026年相关法规全面落地。
9月17日,《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公布,拟于2027年1月1日实施,涵盖46项场地试验、72小时道路试验及8类整车危害阈值,未通过检测产品不予准入,并深化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
地方试点方面,北京2025年4月实施《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允许L3级以上车辆商业化收费,建立京津冀测试资质互认机制,建成覆盖600平方公里的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上海推进“模速智行”计划,目标2027年实现L4级载客600万人次,开放全国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速公路测试段。
广州2025年9月实施新规,构建六部门协同分级监管体系,推动L4级无人集卡在港口应用,集装箱周转率提升22%,黄埔区混行试点安全运行超120万公里。深圳完成143处节点网联化改造,落地自主泊车2.0版本,前海Robotaxi订单量2025年上半年突破80万单,开放滨海大道极端场景测试段。
武汉自2025年3月起施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开放试点道路超3800公里,集聚500多家产业链企业,支持车企通过OTA拓展车载增值服务,2024年智驾场景带动科技旅游入境占比达27%。
华为于2025年4月22日发布全球首个L3商用级智能驾驶系统ADS 4.0,并联合多家车企发布网络安全白皮书。工信部有望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出台L3级认证制度,初期聚焦高速公路场景。行业预测,2026年中国L3级智能驾驶在中端市场渗透率将突破15%。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