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从火锅配料跃升为零食赛道爆款,凭借低脂、高纤维特性击中消费者对“爽口无负担”的需求。资本迅速跟进,一致魔芋股价一度飙升至59.68元,盐津铺子与卫龙股价也分别冲高至98.98元和17.58港元。
盐津铺子以“大魔王”魔芋素毛肚切入健康零食市场,依靠渠道密度与上新速度放量增长;卫龙则依托“魔芋爽”延续辣条时代的品牌势能,塑造“辣而不罪恶”的消费认知,共同推动魔芋完成从原料到爆品的跃迁。
初期营销聚焦“低脂/低卡/轻负担”,但实际产品含钠量、调味油及添加剂偏高,健康属性被弱化。2024年起,企业叙事转向“辣爽/嚼劲/风味还原”,卫龙推出麻酱味等新品,盐津铺子联名三养推火鸡酱味,整体向重口味零食靠拢。
魔芋红利仍在释放:2024年卫龙蔬菜制品营收达33.7亿元,同比增长59.1%,首次超越辣条业务;盐津铺子休闲魔芋制品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76.1%。2025年上半年,卫龙蔬菜制品营收21.09亿元,占比60.5%;盐津铺子魔芋营收7.91亿元,同比暴涨155.1%,占比升至26.9%。两家合计市占率超五成,其中卫龙约42%,盐津铺子约13%。
原料成本压力显著上升,2024年魔芋精粉价格翻倍,鲜魔芋单价由每吨3000元涨至六七千元,精粉一度突破9万元/吨。盐津铺子魔芋精粉采购均价同比上涨超30%,毛利率由32.53%下滑至29.66%;卫龙蔬菜制品毛利率由52.52%降至46.5%。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只松鼠、劲仔食品、洽洽、周黑鸭、来伊份等三十多个品牌入局,产品创新集中于口味拓展与形态延展,如火鸡酱味、酸辣火锅味、鲜笋魔芋、素虾仁等,行业进入“标准化→过度竞争→微创新”循环。
资本市场反应提前:2025年6月盐津铺子股价冲高后回落至70元区间,卫龙港股股价由17.5港元高点跌至约10港元。尽管中国魔芋产业预计2025年规模将破30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维持11.8%,但对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稳健增长结构。
卫龙将魔芋作为品牌转型核心,蔬菜制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不足30%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0.5%,产能同比增长59.4%至9.47万吨,调味面制品产能缩减三成,增长高度依赖魔芋周期,抗风险能力较弱。
盐津铺子采取多品类协同发展策略,魔芋为增速最快板块之一,但公司仍保持蜜饯、坚果、卤味等多元布局。通过在云南曲靖建立魔芋精粉加工基地强化上游控制,并利用现有分销网络加速铺货,形成纵向一体化优势。
结构差异导致风险暴露方式不同:卫龙受销量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风险显性化;盐津铺子虽毛利受压,但可通过多品类与供应链协同实现部分对冲。卫龙依赖品牌心智更新驱动动销,模式周期性强;盐津铺子依靠渠道密度与运营效率稳住基本盘。
魔芋热潮揭示零食行业制造新叙事的能力,同时也暴露爆品生命周期短的现实。健康零食的竞争本质不在原料,而在企业整体运营体系的构建。魔芋之后,品类更替将持续,底层逻辑不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