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上海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驾驶时车底突发火情,10秒内火势迅速蔓延至整车,两名驾乘人员及时逃生,无人员伤亡,车辆被烧成空架。
与多数因剧烈撞击引发的起火不同,此次事故几乎毫无预兆,现场视频显示车辆无明显碰撞或剐蹭痕迹。理想汽车称已安排专人赴现场处理,消防部门已介入调查,官方尚未发布通报。
涉事车主委托律所发布的声明称,事故发生时底盘传出爆炸异响,车内立即烟雾弥漫,后排电动车门无法开启,车主从副驾驶车门逃生。声明否认电池包曾遭磕碰、小电瓶改动及当日报修未检等说法,并称信息属实。
理想MEGA搭载由宁德时代和理想共同研发的麒麟5C三元锂电池,理想参与电芯材料、系统研究、工艺与电池包设计,宁德时代负责生产。该电池宣称可实现12分钟充电500公里,续航达710公里。
理想官方称该电池单体失效率为PPB级(十亿分之一),高于行业PPM级(百万分之一)三个数量级,每块电芯二维码记录超1万项数据,可追溯20年。
动力电池起火通常源于外部因素如过充、高功率充电或撞击,或内部问题如生产质量不稳定导致电芯短路。若单体电芯失控未被抑制,热量将迅速蔓延至整个电池包引发火灾。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认为,事故或因地面散落物刮擦底盘所致,类似燃油车油箱被刮擦起火。他指出,液态电解液锂电池隔膜一旦破裂,内短路会瞬间着火。
一位动力电池研究人员表示,若无碰撞却发生快速爆燃,更可能是电池组内部缺陷,如加工工艺、材料不稳或电池包设计问题。
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特性使其热失控后火势迅猛且难扑灭,远超传统燃油车。现行国标要求电池在乘员舱危险前5分钟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明年7月起实施的新国标仍将保留5分钟预警,并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报警信号由电池管理系统(BMS)集成,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检测故障并采取保护措施。清华大学张抗抗博士指出,BMS应在温度异常上升时介入,通过热管理限制风险扩散,并分级警示驾驶者。
研究人员透露,国标预警要求基于实验室理想场景,现实中热失控突发迅猛,BMS预测难度大。电池异常征兆隐蔽,即便高精度监测也难以确保提前识别。
该人士表示,热失控预测能力考验厂商BMS设计水平,需整车厂与电池供应商协作,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学界正通过数学建模与人工智能提升预警能力。
理想汽车称其电池团队在云端预警与监控方面投入大量工作,实时监测近万个控制点,毫秒级反馈,并引入大模型每日学习数据,发现异常即警告。
有观点认为理想推行的5C超快充影响电池健康度,增加自燃风险。张抗抗表示,部分学术研究认为高倍率充电可能引发潜在缺陷,但研究多基于非最新电芯。
研究人员指出,高倍率快充热失控多发生在充电过程,充电后行驶中自燃概率较低。
今年7月,理想整车电动负责人唐华寅称,团队通过降低电池内阻和采用双呼吸散热系统,解决了快充对电池的伤害问题,不同频率5C充电的MEGA电池健康度无显著差异。
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国标新增快充专项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桂彬透露,起草过程中企业意见不一:部分认为快充影响有限,另一些则认为频繁快充损害电池性能,并提供数据支持。
经协商,新国标规定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电池须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不起火不爆炸。
此次并非理想MEGA首次起火争议。8月杭州高架一辆MEGA因遭其他车辆变道撞击后撞桥墩起火,属碰撞后起火。6月一辆MEGA在地库车内起火,主驾座椅滑轨上方发现打火机残骸,后台显示起火前主驾座椅曾调节,但未明确起火原因。
理想MEGA是理想汽车首款纯电车型。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其销量为3277辆,占理想总销量9.65%,MPV销量排名第13。
一位造车新势力产品经理表示,此次事故可能打击理想纯电动路线,高端用户对电池安全敏感,理想需消除用户不信任。
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2024年11月,报告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1730余例。截至2024年6月,新能源汽车召回305次,涉及约462万辆;其中动力电池致火灾风险召回65次,涉及44万辆。
朱西产表示,车辆起火属小概率事件,行业常态,平均发生率约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美国燃油车年均火灾约8000起,中国新能源保有量高,但火灾率处于相似区间。
刘桂彬指出,消除动力电池起火根源在于确保电芯单体无问题,需加强生产质量以消除内因,同时在电池包设计上强化隔热、散热、防冲击等措施防范外部隐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