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三季报创新高但增速放缓

工业自动化企业汇川技术(300124.SZ)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16.63亿元,同比增长24.67%;归母净利润达42.54亿元,同比增长26.84%,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公司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加强费用控制,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增速整体低于营收增速。投资收益对利润增长亦有贡献。

尽管业绩规模持续扩大,但汇川技术面临增长动能减弱与毛利率下滑压力。自2020年以来,其营收同比增速从超55%逐步回落至2024年的21.77%;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四年下降,并在2024年出现9.62%的负增长。

该公司毛利率由2020年的38.96%降至2024年的28.7%,今年前三季度为29.27%,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主要因毛利率较低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所致。

当前汇川技术业务分为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智慧电梯和轨道交通四大板块。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业务合计收入约148亿元,占比47%,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通用自动化业务收入约131亿元,占四成;智慧电梯业务收入约36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汇川技术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西门子、ABB、安川、三菱等外资企业。虽然外资品牌仍主导高端市场,但汇川凭借国产化政策支持、定制化方案、性价比和响应速度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加速替代。

根据年报数据,2024年汇川技术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及中高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工业机器人产品排名第三。

为应对增长压力,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依托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等技术积累,2024年推出高性能关节部件样机,涵盖低压高功率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模组、行星滚柱丝杠等。部分样机性能超出预期,已具备初步工艺基础。

2025年公司将推进小脑领域研发,涉及肢体运动控制与AI融合的柔性动作技术,推动零部件市场化并开发工业场景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在2025年工博会上,汇川展出七自由度仿生臂、行星关节执行器、直线执行器、无框力矩电机、低压直流驱动器和行星滚柱丝杠等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目前已形成小订单采购,多数客户处于交流阶段。

公司正组建“工业智能机器人”新部门,整合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业务,核心团队已基本确定。

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29.94亿元,同比增长约36%,主要用于软件、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及智能汽车底盘研发。

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早期阶段,虽被称作“商业化元年”,但核心技术未成熟、成本高、落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优必选上半年亏损4.4亿元,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当前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此外,汇川技术于2025年5月宣布高调重返储能领域。此前曾布局储能变流器(PCS)业务,2022年国内中大功率PCS出货量排名第三,后战略调整放缓节奏。

此次回归后,公司迅速推进合作:与中储科技、Genaspi Energy签约共建澳大利亚Bundey项目(1.2GW/3.9GWh),目标打造南半球最大储能电站;与星纪云能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储能电站投资与电力运营生态闭环;与南网能源就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投资等领域达成合作。

8月在EESA储能峰会上,汇川发布液冷430kW组串式PCS、3.5MW集中式PCS、6.9MW及7MW升压一体机等多款全球首发产品。

同花顺于9月将汇川技术归类至“储能-储能变流器”细分方向,反映资本市场对其战略调整的认可。

但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普遍亏损。近三年锂电储能系统价格下跌近八成,目前市场均价低于成本线。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3日,经营范围含“储能”的存续企业超33万家,另有超5万家处于注销或异常状态。

董事长朱兴明表示,重返储能是基于对未来能源结构向多能源供给转变、电网功能转向调节控制的趋势判断,看好联网储能管理机遇,以及全球制造业短平化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

截至10月24日收盘,汇川技术股价为78.38元/股,下跌1.10%,总市值约2121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