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债权“腾挪”持续升温。10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近期密集公告,通过与昆朋资产管理、北京资产管理等地方AMC合作,或在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平台挂牌,批量转让信用卡债权,行业风险出清加速。
平安银行今年已多次披露信用卡债权转让信息,10月连续发布四批公告,将相关债权依法转让给昆朋资产管理、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等公司,并明确债务人需向受让方履行还款义务,同时该行将按规定报送债权转让信息。此前,平安银行还与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吉林省盛融资产管理等多家地方AMC合作转让信用卡债权。
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于9月发布第九期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已于7月18日与北京资产管理签署《资产转让合同》完成交割,除变更还款账户外,还按要求提供借款人必要个人信息;宁波银行8月与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达成合作,明确受让方承接不良贷款信息上报职责;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自6月12日起将部分债权转让给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上线“浙商资产个人业务服务”微信小程序作为指定还款渠道。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侵蚀利润并占用资本,传统催收模式效率低、投诉多,批量转让成为银行优化当期财报的关键手段。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此举既是短期风险出清的被动应对,也是长期优化信贷结构的主动布局,有助于释放资本、聚焦优质客群,并借助AMC专业能力提升处置效率。
监管趋严与信用卡不良率抬头推动转让常态化。10月23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挂出7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其中第25期涉及20516户借款人,未偿本息总额6.53亿元,挂牌起始价4337.98万元,覆盖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分行区域。同日,平安银行发布第60期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资产包未偿本息1.45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043天,强调“账龄短、年龄低、未诉、催收潜力大”。10月17日,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重新挂牌第2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转让项目,未偿本息2695万元,挂牌价331万元,折合1.2折,涉及92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257.21天。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发布的信用卡不良转让公告近千条。今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增7.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51.9亿元,占比14%。昆朋资产管理、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中国信达等成主要受让方。
廖鹤凯认为,批量转让合规高效,可快速实现出表,减少核心一级资本占用,对满足资本充足率考核至关重要,未来将成为信用卡不良处置核心方式之一。高政扬指出,转让可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指标,降低不良率,释放资本以支持优质业务,同时优化流动性,随着监管加强,该模式将成重要路径。
据2025年中报数据,上半年11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626.9亿元,较年初增58.85亿元,6家同比上升;12家披露不良率的银行中,仅3家改善,8家上升,增幅介于0.05至0.63个百分点之间。廖鹤凯分析称,早期粗放发卡导致高风险客户累积,叠加经济结构性调整影响部分群体偿付能力,加剧信用卡不良压力。
针对不同银行禀赋,处置需“分类施策”。廖鹤凯建议大型银行优先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ABS)回笼资金,中小银行则更适合通过批量或收益权转让快速出清。高政扬提出,大型银行可结合批量转让与ABS,利用大数据、AI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逾期客户,并应用智能催收系统;中小银行可深化“本地化合作”,联合地方AMC开发区域性处置方案,提升效率。
高政扬强调,短期处置缓解压力,但长效出清需从源头防控。银行应重构风控体系:一是完善授信模型,引入收入核验、消费行为、征信历史等多维数据,动态调整额度,压降高风险客群授信;二是推进技术赋能,实现资产穿透管理,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测预警异常交易;三是加强客户教育,引导理性用卡,降低盲目透支行为发生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