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近期更新招股书,向港股发起冲击,力争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该品牌由三位华南理工大学85后毕业生创立,核心创始人宋奇曾就职于麦当劳、肯德基,2014年在广东广州创立“遇见小面”,将重庆小面这一地域性品类引入购物中心,面向都市上班族提供标准化工作简餐。
截至2025年6月,遇见小面在全国拥有451家门店,其中直营店365家,特许经营店86家。品牌从广州起步,逐步覆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但尚未进入重庆市场。其门店主要布局于购物中心B1层及人流密集区域,定位适中,与高价位的“孟非的小面”形成差异化竞争。
遇见小面的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2014年前后,重庆小面尚未形成全国性品牌,在《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迎来品类爆发期。遇见小面对口味进行本地化调整,降低辣度以适应广东消费者,并通过选址策略与精致化运营提升品牌形象,填补了市场空白。
创始团队具备国际化餐饮管理经验与技术背景,推动企业从创立初期即实施数字化、标准化运营。品牌将传统中餐模糊的“适量”“少许”转化为精确的克重、温度、时间参数,如油温210度、盐20克、煮制30秒等,实现无需依赖厨师的稳定出品。此举虽牺牲部分“锅气”,但保障了跨区域复制能力。
数字化体系贯穿供应链、生产与用户运营环节。遇见小面自创立起采用微信点单系统,建立会员体系,截至2024年累计会员达2210万人,储值会员复购率达44.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私域流量运营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品牌实现精准营销与抗风险能力提升。
资本助力下,遇见小面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九毛九、喜家德、碧桂园等。2021年获碧桂园领投后估值近10亿元。2022年初至2025年中,门店数量从133家增至451家,实现逆势扩张。然而,行业整体下行背景下,其直营门店经营指标呈下滑趋势: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日均订单数从409单降至371单,翻台率由3.9降至3.4,客单价从34.2元降至31.8元,单店日均销售额持续承压。
根据红餐大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重庆小面相关门店超3万家,但77.4%的品牌门店数不超过5家,仅0.3%超过50家,市场高度分散。遇见小面市场份额约为0.5%,行业集中度低为其提供增长空间,也凸显规模化挑战。
招股书显示,未来战略包括深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布局,开拓下沉市场,拓展香港及海外市场,并扩大特许经营网络。品牌强调其融合中式面馆传统魅力与现代化数据驱动管理的业务模式,符合弗若斯特沙利文定义的“现代化餐厅”特征。
尽管实现快速扩张,遇见小面仍面临标准化与“地道性”之间的平衡难题。其预制调料与统一流程虽保障效率,但也被质疑失去街头小面的烟火气。作为中式餐饮标准化探索的代表,其IPO进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折射出传统品类全国化、连锁化过程中的普遍困境与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