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加速落地但难解全部焦虑

机器人正逐步融入中国养老体系,从智能床垫到陪伴机器人,技术应用已覆盖照护、康复与情感互动多个环节。

启明创投副总裁孙墨陶预测,5到10年内完全自动化的养老机器人有望进入家庭,成为赛博“保姆”。

2023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6亿元,较2020年的38亿元显著增长,预计2030年将突破183亿元。

2024至2025年上半年,超116亿元资金投向智慧养老领域,机器人硬件为主要方向。

企业布局广泛,埃斯顿的移位机器人获FDA认证,科大讯飞陪伴机器人进驻养老院,腾讯“小五”可推轮椅并报警,江苏艾雨文承的“大头阿亮”能联动气感系统提示安全隐患。

傅利叶GR-3配备全感交互系统,实现多模态感知,推动机器人从执行者向主动关怀者演进。

康复机器人发展成熟,傅利叶ArmMotus EMU具备力反馈技术,可辅助不同肌力患者完成训练,未来有望延伸至居家养老场景。

护理机器人可减轻30%体力负担,日本PARO机器人被证实能安抚情绪,减少照护失误。

全球老龄化加剧,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21亿;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2030年或将达5亿,占比38%。

护工缺口超千万,许多家庭面临“60岁子女照顾80岁父母”的困境。

北京大学教授胡泳描述照护母亲经历为“与绝望斗争”,凸显现实压力。

尽管前景广阔,养老机器人仍处早期阶段,存在设计脱离老人需求、功能受限等问题。

部分产品因形态吓人、操作复杂或识别不准影响使用,毫米波雷达误报漏报频发,智能配药机器人清理繁琐。

陪伴机器人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接受度低,语音交互难以应对口齿不清或方言问题。

傅利叶负责人指出,认知理解、运动控制、数据输入等核心技术尚未完善,养老是具身智能最难落地场景之一。

公司已开源硬件架构与数据集,推动行业协同研发。

专家强调需构建适老化社会环境,强化网络部署与服务体系。

医疗支持仍是关键,AI与机器人仅为前端工具。

苏州大学研究显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流行率达47.2%,与多种疾病相关,“孤独死”现象增多。

未来产品需兼顾功能与情感温度,重建尊严。

胡泳认为,即便技术进步,人类在照护中的情感作用不可替代,并呼吁制度变革与安乐死合法化。

孙墨陶指出,量产至少需5亿元投入,但老人支付意愿低,商业化困难,依赖医保与保险支付方支持。

解决养老问题需科技、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性重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