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集体试水电商带货寻求新变现路径

近期用户发现,豆包在对话回复中嵌入抖音商城商品链接,尤其在消费类话题中出现频次较高。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等C端智能助手也陆续加入“带货”行列。国外ChatGPT已与沃尔玛合作,支持用户在聊天界面内完成下单支付。

从信息提供到交易入口,AI工具正进入新的商业化阶段。这背后是大模型行业在高成本与激烈竞争下的集体焦虑。大模型分为开源与闭源两类,前者依赖技术服务和企业合作变现,后者涵盖API调用、订阅付费、定制化方案等多种模式,本文聚焦闭源模型的商业化探索。

当前较成熟的变现方式包括API调用、会员订阅和企业定制解决方案。但面对高昂算力成本,“老三样”难以覆盖支出,大模型公司亟需拓展新路径。

广告与电商成为新尝试方向。广告因可能损害用户信任而被谨慎对待,电商则被视为更优选择。两者均依托AI的高活跃用户流量和精准需求理解能力,但电商注重成交转化,通过嵌入购物链接引导购买,被认为更易被接受。

国内主流智能助手普遍接入电商链接。「定焦One」测试显示,在询问“敏感肌适合用什么样的面膜”时,除通义外,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纳米AI均出现不同形式的购物链接。豆包以文字链跳转抖音商城,元宝与Kimi以图片形式跳转第三方平台,纳米AI和文小言在参考网页中展示链接,涉及淘宝、京东、得物等多个渠道。

跃盟科技创始人王冉指出,有电商业务的大模型公司倾向优先联动自有产品,如豆包对接抖音商城;无电商业务者需与外部平台合作,落地难度更高。合作平台越多,信息越丰富,结果越客观。插入商品链接属于应用层L1级变现,技术门槛低,依赖关键词匹配即可实现。

由于技术门槛不高,该模式难超越现有电商平台推荐体验,收入潜力有限。合作形式多样,可能为佣金分成或数据资源置换,大模型可用数据优化推荐能力,平台可借用户行为反馈改进运营,但整体仍处初步尝试阶段。

国外进展更为深入。OpenAI于2025年4月在ChatGPT内置购物功能,9月推出“即时结账”,支持在界面内直接购买Etsy和Shopify商品,无需跳转。OpenAI将对交易收取费用,具体标准未公开,包含于保密合同中。此举意在打通“搜索-推荐-决策-支付”全链路,使ChatGPT成为新型购物入口,降低对传统电商平台依赖。

王冉认为,支付功能属L3及以上级别,技术复杂度高,实现尚需时间。当前限制更多来自电商平台。平台不愿开放商品数据,担心流量外泄和用户粘性下降。即便ChatGPT进展领先,目前仅接入Etsy、Shopify及少量沃尔玛商品,多数仍需跳转第三方完成购买。

电商变现还面临用户信任挑战。尽管OpenAI强调推荐基于相关性与上下文,不存在付费排名,部分用户仍担忧推荐结果被操控。

新路径尚不成熟,真正支撑商业化基本盘的仍是API、会员订阅与企业定制三大模式。API作为主要变现方式之一,被OpenAI、Anthropic、Google及国内字节、阿里、百度广泛采用。收入取决于调用量、定价与折扣。据估算,OpenAI与Anthropic居行业前列,OpenAI凭借模型能力与开发者生态,Anthropic则依赖编程场景贡献。

DeepSeek披露数据显示,按DeepSeek-R1定价估算,单日总收入达56万美元,成本利润率达545%。Moonpig AI分析显示,2025年前六个月,Anthropic API收入31亿美元,OpenAI为29亿美元。云中江树综合多方数据认为,头部公司均能通过API盈利。

国内方面,向量方程创始人沈仁奎表示,火山引擎(字节跳动)在API调用量上领先,阿里云在总营收上居首,受市场竞争与统计口径差异影响。

会员订阅模式以OpenAI为主导,ChatGPT Plus会员费为每月20美元。《金融时报》披露,OpenAI年化经常性收入130亿美元,约70%来自订阅费,即超90亿美元。国内同类服务收费约30元/月,但用户付费意愿低。Kimi曾尝试“打赏”模式换取优先使用权,非强制订阅。

覃相指出,国内缺乏突出C端付费产品,用户习惯差异与“百模大战”导致厂商普遍免费提供基础服务以获客,市场推广投入大,留存成本高。目前仅OpenAI与Perplexity主要依靠订阅盈利,后者用户规模较小。OpenAI付费会员占比仅5%,显示该模式存在天花板。

企业定制化解决方案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专用AI系统,如工厂智能质检,利润率高且客户支付意愿强。覃相表示客户接受度提升,但变现规模仍小于API与订阅,主要由头部公司实现。生态系统分成模式类似App Store,通过插件或智能体商店抽取开发者收益,整体处于早期阶段。

综上,API与会员订阅构成主要收入来源。尽管持续探索,高昂成本仍使盈利承压。OpenAI 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3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但亏损达135亿美元,主要用于研发与ChatGPT运维。

训练成本急剧上升,前沿模型从2020年数百万美元增至2025年超3亿美元,增长约66倍,受硬件垄断、能耗与高质量数据稀缺影响。推理成本同样攀升,简单问答单次不足0.6美元,复杂智能体分析可达上百美元,差距百倍以上。

覃相形容大模型为“烧钱竞赛”,仅靠API与订阅难抵支出,必须寻找新增长点。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模型性能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叠加国内开源模型快速发展,厂商被迫降价抢占市场,API价格从几毛降至几分,利润空间被压缩。

大模型公司陷入“先砸钱才能赚钱”的循环:提升模型需投入训练,留住用户需承担算力成本,争夺市场需应对价格战。即使OpenAI亦需不断探索新变现方向。“豆包们”试水电商正是此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电商虽非最优解,却是当前最易落地的路径。在高算力成本与激烈竞争中,任何微小转化率都意味着新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