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正快速进入物流末端场景,从城市街巷到县乡道路逐步普及。这些车辆无需驾驶员,可在复杂路况中自动避障,实现全天候取送货服务,并因科技感强常引发公众关注。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快递物流无人配送车累计应用超6000台;到2025年,新石器、九识等企业宣布即将或已跨过万台交付门槛,市场呈现迅猛增长态势。
在北京顺义区,美团采用骑手与无人车协同模式:用户下单后,无人车将批量订单送至中转站,再由骑手完成“最后一百米”配送。青岛黄岛区的无人车每日往返两趟即可完成集散地至门店驿站的所有包裹运输任务。
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大幅下降。早期无人配送车单价达几十万元,如今已降至万元级别,降幅接近90%。亿欧智库2021年报告显示,当时自动驾驶末端配送车硬件成本为30万-50万元;辰韬资本调研显示整车成本在20万-25万元,高昂造价限制了广泛应用。
2025年,九识智能发布E系列首款车型E6,售价1.98万元;菜鸟随后推出GT-Lite车型,定价2.18万元,优惠后低至1.68万元。价格下探显著提升了实用价值。
北京某快递分拣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无人车主要承担分拣中心与小区末端间的运输任务,节省快递员往返时间,提升效率。操作流程简单:远程解锁装货、卸货交接确认后一键返程,全程自动化。
一位驿站工作人员描述称,车辆抵达时收到验证码,输入后车门自动开启,卸货完成后车辆自行离开,类似酒店服务机器人,便捷高效。
顺丰、中通、圆通、极兔、韵达等快递公司近年加速引入无人车。国海证券统计显示,中通投入约1000辆,圆通近500辆,韵达超100辆,申通超200辆。中通与新石器合作计划落地10000台。顺丰已投入超800辆,预计2025年规模扩至8000辆。
多位从业者认为,若未来3至5年成本降至万元以内并覆盖更多场景,快递员工作模式将迎来升级。
资本持续加码,Robotaxi尚处测试阶段时,无人配送赛道已成投资热点。相比Robotaxi高投入与长周期,无人车聚焦短途配送,解决人力成本高、效率低问题,落地价值明确。
2025年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C+轮融资;10月23日再获逾6亿美元D轮融资(约42.72亿元人民币)。九识智能获近3亿美元B轮融资,白犀牛获2亿元B轮融资。三家企业融资总额超70亿元,远超同期部分Robotaxi企业。
资本助推下,头部企业加快布局。2025年4月,中通与新石器签约拟投放10000台;7月,申通与菜鸟达成战略合作;京东物流宣布未来五年采购100万辆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
山东顺丰在鲁西10城投入52辆无人车,其中48辆用于中转直发,单车日均行驶6240公里,运输8万票快件,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北京一名驿站人员测算,按12万元购车成本(含FSD全周期服务)计,使用5年则每日车辆成本66元,加上电费不超过80元,相较传统人力模式具备成本优势。
招商证券测算,基于全国快递网点数量,无人配送车市场空间约为4680亿元;以小区数量为基础,则介于5460亿至7280亿元之间。业内共识认为,1万辆运营规模是实现商业化的“临界点”,目前九识智能、新石器已完成第10000台交付。
达到万辆级可打破“小批量、高成本”困境,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订单扩张、成本摊薄的正向循环。但迈过该门槛后竞争加剧,行业环境也倒逼进一步降本。
2025年1-5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0.1%至788亿件,但单价同比下降8.2%至7.5元,呈现“量增价跌”。企业对成本控制更为敏感。
以顺丰为例,2024年单票人工及运力成本占总成本的84%,末端配送成为降本关键。无人车通过替代“最后五公里”人力,成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其自身成本必须持续下降才能实现商业化替代。
山东一位负责人指出,大城市人力成本高,无人车性价比明显;小城市因人力成本较低且无人车成本未匹配,难以大规模替代。
激光雷达、高算力平台曾推高成本,但随着激光雷达降价、批量采购议价能力增强、国产车规级芯片成熟及算法优化,整车制造成本被拉低。投资人认为,销量上升后软件开发与运营成本也将被更多订单摊薄,成为下一阶段降本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