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蓝纳成生物递表港交所冲刺IPO

烟台蓝纳成生物递表港交所,拟通过18A章规则上市,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深创投等机构持股,估值约33亿元。

蓝纳成生物由东诚药业于2021年1月在山东省烟台市成立,2024年11月转制为股份公司。截至2025年9月22日,东诚药业持有其43.95%股份,为控股股东。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山东新动能、景林资本、深创投、前海方舟及烟台市国资委等;2025年7月投后估值约为32.9亿元。

公司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含三名执行董事、三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晓明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50岁,获安徽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与北京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曾任职于安徽省先锋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及东诚药业。另两名执行董事为34岁的董事会秘书李季与32岁的财务总监袁春云。

蓝纳成生物为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肿瘤诊疗放射性药物研发,是中国少数同时开发诊断与治疗放射性药物的企业之一。放射性药物指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药学分子结合物,可用于非侵入性诊断影像或作为治疗剂。诊断类药物通过PET或γ相机在分子层面检测病变组织功能变化、异常基因表达及生化代谢变化;治疗类药物则通过药物分子靶向聚集于肿瘤,利用辐射诱导局部DNA损伤,减少对健康组织伤害。

据公开数据,全球有600多家核药房,美国占400多家。2024年全球放射性药物市场估值达80亿美元。中国核药房产能有限,主要集中于中国同辐集团与东诚药业,各运营30多家核药房。2024年中国放射性药物市场估值为44亿元人民币,预计2030年将增至2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9%,仍处低渗透状态。

蓝纳成生物已建立13款候选药物管线,涵盖7款诊断与6款治疗放射性药物。核心产品包括:18F-LNC1001(PSMA靶向诊断药物)、18F-LNC1005(FAP靶向诊断药物)和177Lu-LNC1011(PSMA靶向治疗药物)。

18F-LNC1001为中国首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PSMA靶向放射性药物,用于PSMA阳性前列腺癌患者的PET影像。PSMA在90%以上前列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可精准区分癌组织与健康组织。公司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于2026年上半年向NMPA提交新药申请(NDA)。截至2025年9月22日,中国尚无获批的18F标记PSMA靶向诊断药物,另有3款同类药物处于III期临床阶段。该药物非自研,LNC1001IP源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20年5月由南京江原安迪科(东诚药业全资附属公司)收购取得;2022年4月,蓝纳成生物与南京江原安迪科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获得LNC1001全球独家权利并开发为18F-LNC1001。

18F-LNC1005为FAP靶向诊断药物,用于FAP阳性实体瘤如胃癌患者的PET影像。截至2025年9月22日,该药物处于中国II/III期联合试验的II期阶段,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II期,2026年上半年启动III期,2027年完成。目前中国及全球均无获批的FAP靶向诊断放射性药物。中国仅有两款18F标记FAP靶向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均为蓝纳成生物研发,即18F-LNC1005与18F-LNC1007。

177Lu-LNC1011为PSMA靶向治疗药物,用于治疗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前列腺癌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影响65岁以上男性。全球前列腺癌药物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9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2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9.1%。截至2025年9月22日,该药物处于II期临床阶段,预计2027年上半年在中国用于PSMA阳性mCRPC成年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II期部分达到主要终点,并进入III期临床。目前全球共有3款前列腺癌治疗放射性药物获批,仅诺华(Novartis)的Pluvicto靶向PSMA。同期中国有8款PSMA靶向治疗放射性药物处于临床阶段。

蓝纳成生物尚无产品获批销售,未产生产品销售收入。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收入分别为102.7万元、1127.9万元、81.3万元,主要来自利息收入、政府补助与投资收益。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19亿元、-6520万元,两年半累计亏损2.96亿元。亏损主因系研发开支。报告期内,研发成本总额(含资本化开发成本)分别为1.17亿元、2.35亿元、9010万元。

公司研发团队共112名员工,多数曾在荣昌生物、Quintiles(IQV)、恒瑞医药、绿叶制药及鲁南制药等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25年7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3.68亿元,可覆盖未来12个月至少125%的研发、管理及其他经营成本。

由于放射性衰变,候选核素药物稳定性受限,保质期通常为8至72小时。其生产规模虽小于传统药物,但对小型制造商要求较高,需靠近最终客户,制造过程每周运行一次,并依赖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发。整体而言,核医学领域尚处发展初期,渗透率有望提升,但受制于严格的生产与转运条件,药物获批后的放量速度可能较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