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牧原股份2024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公司共屠宰生猪1141.48万头,同比增长110.87%,日均屠宰量达6.3万头。这一数字已超过双汇发展2023年全年1028万头的屠宰总量,标志着牧原正式超越双汇,成为国内最大生猪屠宰企业。
双汇发展曾长期占据中国屠宰行业龙头地位,在全国18个省(市)布局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具备单班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产能。而牧原自2019年起加速向下游延伸,截至2023年6月已投产10家屠宰厂,年投产屠宰产能达2900万头,迅速跻身行业首位。
两家河南企业的发展轨迹曾截然不同:1984年万隆接手漯河肉联厂后,通过改革、出口突破和引进火腿肠生产线,带领双汇走向全国;1992年,秦英林辞去公职回乡养猪,用8000元建起第一栋猪舍,逐步打造全球最大养猪企业。2000年牧原注册成立时,双汇年收入已突破30亿元。
按生猪出栏量计算,自2021年起牧原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2.6%提升至2024年的5.6%,超过第二至第四名合计水平。双汇则在冷鲜肉与肉制品市场持续保持国内份额第一。
2022年1月1日,双方签署《双汇牧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图以生猪购销为依托完善产业链。但此前三年,双汇向牧原采购金额占比不足1.5%,牧原最大客户年采购额远超双汇。协议签署后亦未披露实质性合作进展,战略协同未能落地。
长期以来,牧原毛利率显著高于双汇。2020年牧原毛利率高达60.68%,净利润达274亿元,同期七家申万肉制品企业净利润总和不足其三分之一。高养殖利润促使双汇自2002年起布局养殖业,2009年明确建设大农业产业链,并对养殖场增资7000万元。2011年“瘦肉精”事件后,双汇进一步强化自主猪源建设,提出“屠宰厂建到哪里,养殖场就跟到哪里”。
截至2024年12月,双汇生猪养殖年出栏产能达100万头,主要服务于下游屠宰与肉制品业务。与此同时,牧原因政策推动进入屠宰领域——2019年国务院要求加强活畜禽调运监管,鼓励冷鲜上市,运输活猪车辆不再享受“绿色通道”政策。
同年,牧原宣布在正阳县投资建设200万头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并设立多家子公司拓展屠宰板块。到2023年中期,已在河南、山东、安徽、东北等地成立25家屠宰子公司。
中国猪肉市场整体呈萎缩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447万头,较上年末下降0.69%;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下降0.8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计,到2033年猪肉产量将降至5386万吨,年均减少0.3%;消费量将降至5479万吨,年均减少0.5%。
面对行业收缩,头部企业纷纷向全产业链延伸。双汇表示养殖产能旨在增强产业链协同优势,牧原强调屠宰所用生猪全部来自自有养殖场。尽管双方声称扩展仅为自供,不对外销售,但仍加剧了市场竞争。
目前牧原虽在屠宰量上领先,但销售渠道薄弱导致该业务仍处亏损。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屠宰业务头均亏损由2023年70元降至50元,并于2024年12月实现单月盈利,但整体尚未扭亏。未来能否构建全国销售网络、优化产品结构,是其实现稳定盈利的关键。
双汇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覆盖为其核心优势,但其100万头养殖产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行业中影响有限。双方在郑州东站广场的大厦隔街相望,象征着两大巨头从潜在合作走向正面竞争。这场围绕产业链控制权的较量,或将重塑中国猪肉产业格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