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加码线下乐园应对短剧冲击

近日,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宣布测试“搜同款”功能,该功能已与抖音电商打通,实现内容与消费的闭环。QuestMobile数据显示,红果短剧2025年6月月活用户达2.1亿,同比增长179%,首次超越优酷等传统长视频平台。面对冲击,“爱优腾芒”纷纷加码微短剧并布局电商带货,以稳固基本盘。

爱奇艺继在扬州、开封布局后,宣布第三座爱奇艺乐园将落户北京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计划每月落地一座线下乐园,加速抢占文娱市场。该项目涵盖全感剧场、MR体验、影视置景互动等十余个核心项目,并设置明星活动专区,旨在打造“沉浸体验+IP消费+内容传播”的复合场景。CEO龚宇表示,依托虚拟制片、AI、XR等技术,公司已构建从线上影剧综漫到线下乐园的完整IP生态。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日益加剧的经营压力。据爱奇艺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会员服务、在线广告、内容发行三大业务全面下滑,季度营收66.3亿元,同比下降11%;归母净利润亏损1.34亿元,较2024年同期盈利6870万元,同比下滑295.05%。为寻找新增长点,爱奇艺自2024年起推出短剧场、微剧场,上线内容电商与直播带货,并推进IP衍生及线下乐园布局,但尚未形成明确的增长路径。

线下乐园的核心依赖于IP号召力,而爱奇艺正面临IP储备“断供”风险。2025年暑期档长剧市场整体冷清,灯塔数据显示,上半年集均播放量冠军《漂白》仅5490万次,在去年同期排名第六。爆款剧产出频率显著下降,曾打造《狂飙》《莲花楼》的创作体系陷入沉寂。多名编剧透露,长剧开机项目减少,平台普遍要求压缩集数至12集以内,且需全剧本过审方可立项。

用户注意力正发生结构性转移。截至2025年6月,红果短剧月活达2.12亿,超过优酷2.006亿,短剧反超长视频已成为现实。“爱优腾芒”虽推出多项微短剧扶持计划,试图以精品化突围,但成效有限。

爱奇艺虽曾借《狂飙》带动“强哥猪脚面”线下打卡潮,以及《我的阿勒泰》推动拍摄地文旅发展,显示一定IP变现能力,但此类效应难以持续转化为乐园流量。《狂飙》IP热度未能有效导入乐园建设,《我的阿勒泰》作为纪实类作品缺乏适合乐园转化的奇幻场景与互动设计。

内容战略的分散进一步加剧困境。2025年4月23日,龚宇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宣布上线内容电商,围绕IP和艺人开展直播带货,会员群体被视为潜在主要用户。然而三线并进——乐园、微短剧、内容电商——导致资源分散,现金流紧张,难以集中力量打造爆款。

IP运营能力亦显不足。2025年上半年,爱奇艺自营卡牌业务GMV突破亿元,《淮水竹亭》《赴山海》销售额创新高,但轻量级衍生品依赖短期热度,与需长期运维的乐园模式存在本质差异。粉丝为偶像短期“冲业绩”购买卡牌,不等于愿意前往线下园区消费。

市场竞争同样严峻。迪士尼在上海和香港的乐园年客流量均超千万,环球影城凭借哈利波特IP构建沉浸式体验,华强方特已在全国开设30余家主题公园。爱奇艺乐园虽定位“小型化、快迭代”,但若缺乏独家IP支撑,易陷入同质化。单纯复制影视场景或3D互动,未必优于居家观剧体验。

爱奇艺的线下布局是长视频平台在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其成败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IP供给能否持续?运营能力能否匹配?商业闭环能否打通?若长剧市场持续低迷,公司需加快探索“短剧IP长效化”,或加强与网文、动漫平台合作,构建多元IP储备体系。

未来,乐园不应孤立运作,而应与衍生品电商、会员体系、线下演出联动。例如通过MR技术实现“线下试玩+线上购买”,将单次消费转为长期复购。当前,观众愿为IP走进乐园,实质是为情绪共鸣买单,而这正是长视频平台最稀缺的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