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关于“中等发达国家”尚无统一定义,但多家国际机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约为2万美元,中位数约2.45万美元或更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建伟指出,若以2.3万美元为参照,已超过当前江苏等经济大省水平,接近北京、上海。
2024年中国GDP达1349084亿元,人均GDP为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1.3万美元,但仍低于2万美元门槛。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若未来十年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2035年可达2.3万美元,实现显著跃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2035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动态目标,需中国在增速和质量上同步提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十五五”时期被视为关键阶段。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尽管将面临老龄化与人口总量下降等挑战,但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可提高潜在增速。“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在多重冲击下保持稳定,产业链竞争力增强。
陈建伟指出,实现目标需从要素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依靠“新质生产力”应对人口与国际环境压力。经济大省需率先发展,争取人均GDP达3万美元以上,拉动全国平均水平。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发布会透露,中国将巩固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全球地位,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预计未来五年新增约10万亿元市场空间。
同时,中国将培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有望在10年内形成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新增规模。
上述部署将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目标积蓄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