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架构革新与万亿美元算力布局

2019年11月,OpenAI LP官网上静默悬挂着一幅象征通用人工智能(AGI)愿景的画作,传递出温暖、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意象。同期,其官网明确使命:“我们的任务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惠及全人类,主要途径是构建安全的AGI并共享成果。”该宣言展现出强烈的人文理想主义色彩。

至2025年深秋,这一使命提出已六年。OpenAI在坚持初衷的同时,面临实现路径的巨大转变。为增强融资能力以支撑巨额投入,公司承认现有法律架构难以平衡公益目标与资本回报需求,因而创立了“利润上限”公司OpenAI LP作为解决方案。

如今,OpenAI运作的资金规模已达1.5万亿美元,最新估值达5000亿美元。其发展轨迹类似Facebook,但体量更大,中期目标是在AI生态中建立如苹果公司在“果链”中的主导话语权。其实现路径体现于三方面:组织架构调整、全球算力合作与生态体系建设。

2025年春季,OpenAI通过4月2日、4月15日和5月5日三次公告完成“战略三部曲”:重新定义非营利使命、任命四位非营利顾问、推出“共生架构”。新架构包含两个分支:营利性公益公司(PBC),负责募集数千亿至数万亿美元资本,开发先进大模型并创造商业价值;非营利组织,作为PBC的实际控制者,守护最初造福人类的使命。

这种由非营利实体控股营利公司的模式在全球有先例,如Mozilla基金会全资拥有营利性Mozilla公司。但OpenAI的资本规模与商业图谋远超同类,使其能同时宣称公益性与盈利性,并据此在算力、云服务等领域大规模布局。

2025年起,OpenAI启动“星际之门”(Stargate)超级计算项目,致力于构建下一代AI基础设施。1月21日宣布该项目后,陆续推进国际化部署:5月22日发布Stargate UAE,开启全球化布局。

自7月起,OpenAI密集宣布与头部厂商的合作:7月22日与甲骨文合作,在美国建设容量达4.5千兆瓦(GW)的数据中心;9月22日与英伟达合作,计划部署10千兆瓦AI数据中心集群,首阶段于2026年启动;10月6日与AMD达成多年合作,计划部署6千兆瓦Instinct GPU,2026年起率先部署1千兆瓦;10月13日与博通合作,计划部署10千兆瓦由OpenAI设计的专用AI加速器,并联合开发下一代系统与定制化以太网方案,为2029年前的高能效AI基建奠基。

10月28日,OpenAI与微软签署新协议,推进OpenAI Group PBC的组建与资本重组。微软股权稀释后持股约27%,同时OpenAI承诺额外购买2500亿美元Azure云服务。这一系列合作几乎囊括全球算力与云服务核心企业,为未来算力需求提供顶配支持。

这些合作不仅强化了OpenAI的技术基础,也为产业链各方带来机会。对实力弱于谷歌、微软、Meta的厂商而言,参与OpenAI生态是切入AI风口的关键甚至生存必需,因此各路厂商积极响应。

同年10月举办的开发者大会揭示了OpenAI渴求算力的战略内核,被归纳为“AAPL”战略——借鉴苹果软硬件一体化生态闭环模式。OpenAI旨在成为AI行业的定义者与价值分配者,形成类似当前苹果在“果链”中的地位。

由此形成的“O链”分工明确:上上游负责数据中心选址、土地、电力与建设;上游为芯片设计制造企业,提供高性能GPU与AI加速器;中游核心为OpenAI,通过提供底层模型、工具链(SDK)与API服务聚集开发者,间接掌控终端用户生态;下游为ChatGPT、Sora、ImageGen等终端产品,直接服务用户,形成流量入口。

梳理近三年开发者大会可知,OpenAI完善生态路径清晰。2025年大会重点发布两款开发者工具箱、革新编程体验的Codex及性能更强的高级API模型。此外,“Apps in ChatGPT”功能将对话界面变为“服务链接器”,允许用户在聊天中直接使用第三方应用功能。

例如,当ChatGPT推荐Coursera课程且后者已安装OpenAI App SDK时,用户可一键打开课程页面,实现信息获取到服务触达的闭环。若接入应用采用广告或会员制变现,ChatGPT可能成为广告曝光平台或高效引流渠道。OpenAI预计2025年底约30款产品接入此服务,凭借海量用户与高频场景,或将引发广泛跟进。

该功能既提升用户体验,也开辟商业化路径:答案场景可演进为情境化广告信息流。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还在推进“联合登录”系统,允许创业公司用户用ChatGPT账号登录其自有应用。此举可使OpenAI获得细粒度的模型使用行为数据,构建迭代护城河;对创业公司则降低账户系统成本,甚至将部分模型使用成本转嫁给用户。

大会上亮相的产品构成“SDK+平台功能+模型矩阵”组合,彰显OpenAI再造类App Store生态的野心,隐含挑战苹果iOS与安卓移动端流量垄断的目标。其角色已从“模型技术先锋”转向“AI生态构建者”与“规则制定者”。

全球开发者只需使用OpenAI提供的SDK与模型,即可快速构建智能化应用,类似于苹果应用商店提供的低门槛、大市场舞台。OpenAI亦复制Facebook开放平台崛起路径。

所有迹象表明,2025年是OpenAI实现真正商业化跨越的一年。多方信息显示,其探索多种路径后仍将以在线广告为主启动第二增长曲线。截至2025年6月,仅靠ChatGPT Plus等订阅服务,年度经常性收入已达约100亿美元。

尽管数字惊人,但付费用户渗透率仅4%,96%免费用户持续消耗高昂算力却无直接收入。为转化“流量公海”为“营收良田”,广告成为最成熟手段。OpenAI下半年人事与招聘动向显示,大规模广告驱动营收路径临近。

2024年5月,OpenAI任命Meta核心变现设计者之一、前Instacart CEO Fidji Simo担任应用业务CEO。她于同年8月正式入职,全面执掌商业化应用。其在Facebook任职十年七个月,经历其从社交网络转型为全球广告帝国全过程,曾任视频、游戏与商业化副总裁,经验丰富。

Fidji Simo还曾于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担任OpenAI董事会成员,深度了解公司战略。她的加入被视为OpenAI转向广告变现的最强信号。

分析OpenAI官网数百个招聘岗位发现,新增职位集中于“应用人工智能工程”、“销售”、“市场推广”和“技术支援”部门,表明公司正紧急推动技术走向市场。岗位描述显示,其广告系统将围绕“应用AI”能力打造智能引擎。

综合岗位分布、职责与合作伙伴类型判断,OpenAI正多线发力:推进广告平台开发、加强全球营销、保障数据中心施工、持续优化模型与多模态研究,目标指向行业头部乃至垄断地位。

该战略基于三大支柱:一是算力霸权,通过史无前例资本投入储备远超对手的算力资源;二是多元变现,除广告外未放弃利润丰厚的企业级定制市场;三是技术领先,持续推进AGI相关基础研究,保持代际优势。

未来商业化核心引擎将以广告为主。招聘信息显示其内部正在搭建AI原生广告平台,与Meta、谷歌等传统平台存在基因差异。该系统或基于ChatGPT对话理解能力,在创意生成、受众定位、竞价策略与效果优化上实现全流程自我学习与优化,广告主仅需设定目标与预算。

此外,Payments、Financial Engineering、Order to Cash Lead等岗位出现,表明OpenAI正构建强大、合规、可扩展的商业化后端系统。该系统当前服务于订阅与API收入,也将支撑未来复杂的广告业务,如精细计费、收入分成与反欺诈。

尽管关于“AI泡沫”的质疑不断,OpenAI并未急于全面变现,反而加大前瞻性资本投入,持续豪赌算力基建。这种“All-in算力”策略实为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商业豪赌,既赌AGI技术路径,也赌AI时代基础设施形态。

若成功,算力将成为OpenAI无法逾越的护城河。从2019年确立使命到2025年重兵在握,OpenAI始终坚守“AGI算力决定论”。其间虽经历团队动荡与山姆·奥特曼被罢免又回归的波折,但在重大技术进程面前,这些均显微不足道。

这印证了一个观点:GPT而非Altman,才是OpenAI真正的主角。尽管GPT-5模型评价不一,OpenAI仍是活跃用户最多、开发者生态最完整的厂商,稳居行业首位。

更重要的是,它比其他厂商更早更决绝地迈出全面商业化步伐。在初步建立算力优势后,唯一悬念在于其商业化创举能否带来与技术野心匹配的财务回报。

Sam Altman究竟是战略家还是赌徒?答案或许并非二选一。他既是敢于将万亿美元押注不确定未来的史上最大赌徒,也是试图重构世界运行规则的最具野心的“疯子”。

五年后回望2019年冬那幅朦胧画作与那句人文使命上线时刻,人们或将追问:那是公司成立,黄金时代序幕,还是一个“弑神者”叩响诸神门环的暗黑时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