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城市治理模式的核心力量。10月29日,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沈寓实,在 “2025第三届世界数字城市大会·城市超级智能体发展论坛”上表示,AI技术正推动城市治理从“感知智能”向“行动智能”跨越,这场范式革命将彻底改变城市运营逻辑,为建设低碳美丽、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注入核心动能。

此次论坛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机电设备工程协会、智慧城市产学研联合体主办,联想集团承办。
沈寓实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重塑城市形态的历史拐点。城市发展历经“数字城市”的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的数据化后,正大步迈向“城市智能体”的智能化新阶段,这标志着AI与城市的关系迎来从“工具”到“伙伴”的质变。从技术演进逻辑看,这一变革由AI自身的跃迁所驱动:从僵化固化的规则智能(AI 1.0),到能“看清”城市的感知智能(AI 2.0),如今即将进入能自主决策与行动的“行动智能”(AI 3.0)时代。沈寓实强调,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智能体的四大核心能力:首先,是记忆与传承能力,确保知识能够被持续积累和传递;其次,是强大的任务拆解与规划能力,能够通过推理、反思来一步步完成高度复杂的任务;再次,是灵活的工具使用能力,可以多轮次、组合式地调用各种工具以解决问题;最终,是高效的分工协作能力,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工作。这四大能力共同作用,标志着AI从执行单一指令的工具,进化为了能够主动思考、规划并协同执行复杂任务的真正“智能伙伴”。如同人类文明的进步依赖知识传承与工具创新,AI的价值释放也需依托智能体实现从“模型能力”到“落地效能”的转化。

在实践层面,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已在福建武夷山、湖北宜昌、上海虹口、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西咸新区等地落地生根,形成可复制的“行动智能”样本。在武夷山,基于本地数据语料培育的行业大模型,打通游客、涉旅企业、景区三方数据壁垒,让文旅服务从“被动接待”转向“主动预判”;在宜昌,交通、能源、政务全域数据的整合,推动城市运营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化调控”;在上海虹口,全领域智能覆盖的构建,使城市治理从“碎片化应对”升级为“系统性协同”。联想超级智能体的实践也如沈寓实在演讲中所说的:目前的城市治理正经历着从“预警”到“预演”的范式革命。它彻底摒弃了传统“感知-响应”模式下如同“救火队”般的被动滞后,转向由城市超级智能体主导的“预演-干预”新范式。让城市治理如同拥有“战略指挥部”,能在虚拟空间中“透视未来”,提前规避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长期深耕智能网络计算领域的专家,沈寓实结合飞诺门阵在非冯诺依曼计算架构、边缘计算、算网融合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进一步指出,城市治理的AI范式革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撑。当前,边缘计算处理50%以上的终端数据、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全域连接,这些技术突破为城市超级智能体提供了“底层动力”。例如,在智慧警务场景中,5G网联无人机与低空智联平台的结合,实现了无人机自主起降、实时调度与数据分析,让警务响应效率提升数倍;在智慧消防领域,无人机分钟级三维建模与气体探测技术,使灾情处置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展望未来,沈寓实认为,随着AI从生成式向智能体演进、物理智能与生物智能深度融合,城市超级智能体将逐步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并执行任务。这正是“城市超级智能体”的技术内核,标志着城市AI从“观察者”向“行动者”的跃迁。但他同时强调,技术升级需与治理理念同步革新——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更好满足人类需求”,因此AI应用需坚持“场景为王、应用为纲”,在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的框架下,推动“人-机-物”三元融合。
“2025第三届世界数字城市大会·城市超级智能体发展论坛”,正是这场范式革命的重要交流平台。沈寓实期待,通过产学研用各界的协同创新,能加速城市超级智能体的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让AI驱动的行动智能真正成为智慧城市4.0时代的核心引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提供“科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