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即将通车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历经三年多建设,将于年末正式通车。大桥全长11.88公里,主跨达988米,是世界首座采用双层斜拉-悬索协作结构体系的大桥。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货运铁路三种过江功能于一体。其主要建设目的之一是分流现有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交通流量,缓解高峰时段拥堵问题。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与武汉都市圈的交汇中心,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作为京台高速、沪渝高速和京福高铁的“双十字”交汇处,铜陵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跨江交通的新突破,将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注入新动力。

截至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长江安徽段已建成11座跨江大桥。目前,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建设,安庆海口长江公铁大桥计划于2025年11月开工。

长江干流全长6363千米,贯穿11个省区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结束了长江无桥历史,连接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并通过衔接京汉与粤汉铁路形成京广铁路,打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红昌指出,长江通道保障原材料和产成品流通,维系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稳定。安徽既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也是制造业集聚区,沿江集中了汽车、钢铁、电子、化工等关键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国家发改委2020年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过江通道总量不足,部分地区需远距离绕行,增加物流成本并影响航运安全;部分通道负荷过重,重庆、武汉、南京等特大城市过江通道日益拥堵,制约南北交流。

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着力缓解绕行、渡运干扰和通道拥堵问题。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到2035年,安徽、江苏、上海分别规划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32座、41座和3座。

随着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长江安徽段已有12座过江通道,包括11座长江大桥和1条过江隧道。加上在建及即将开工的池州、马鞍山、安庆项目,未来安徽段将拥有15座过江通道。

铜陵长江大桥自1995年通车以来已运营30年,作为连接京台高速、贯通合肥、蚌埠、安庆等城市的交通动脉,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新建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旨在为其有效减负,缓解日趋严重的交通压力。

加快跨江通道建设不仅是完善交通体系,更是安徽破解发展瓶颈、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支点。

2024年,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中仅合肥GDP突破万亿元,6000亿至1万亿元区间出现“断档”,多数城市处于2000亿至4000亿元量级,城乡差距明显、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突出。

推进跨江联动、实施交通先行,成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互联的关键抓手。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表示,过江通道对皖北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虽间接但意义重大。

跨江通道打通了皖北南下的快速物流通道,显著降低运输时间和成本,增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随着长三角和皖南地区产业升级,部分产业向成本更低地区转移,跨江通道使皖北成为理想选择——企业可享受当地成本优势,又能通过高效路网与长三角核心市场保持紧密联系,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安徽位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型交汇处,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2019年底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

在正式融入前,安徽已于2005年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目标是将“近海”区位转化为“近乎沿海”的发展优势。为此,安徽加速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打通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连接通道,并探索研发孵化在沪苏浙、生产转化在皖北的产业协作模式。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这一路径的缩影。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海聚焦芯片与软件,江苏专精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装备,安徽负责整车装备。全流程可在长三角4小时交通圈内流转,降低产业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2023年安徽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2009年安徽GDP跻身“万亿俱乐部”,2014年突破2万亿元,2018年迈上3万亿元台阶,此后每三年跨越一个万亿量级。

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GDP达39770亿元,同比增长5.4%,稳居全国第11位。2025年9月底,安徽省发改委总结“十四五”经济发展成就时称,安徽已迈入经济大省行列。

安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借势长三角,实现产业、物流与资金的高效链接与循环。但融合加快也带来人员流出问题。《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安徽流向省外人口达1152.05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

安徽外出人口主要流向浙江(313.99万人)、江苏(308.08万人)和上海(242.65万人),合计占全省流出人口的75%。这反映安徽与长三角交往紧密,跨省生活常态化,但也引发“人才虹吸”担忧。

2020年至2023年,安徽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下降33万人,趋势有所改善。曹贤忠认为,安徽在多个产业领域已形成龙头企业集群优势,如芯片领域的长鑫存储,新型显示领域的京东方、维信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蔚来、江淮、奇瑞等,为人才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安徽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以合肥为例,与沿海城市高压力、高成本生活方式形成错位竞争。配合“皖聚英才”等专项人才计划,提供购房补贴、生活补助、创业启动资金、股权激励等政策支持,有效解决人才落户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