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聚首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围绕创业历程、技术突破与行业趋势展开深度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主持对话,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游戏科学创始人、《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DeepSeek资深研究员陈德里共同参与。
六位创业者被业界称为“杭州六小龙”,分别深耕脑机接口、机器人、空间智能、游戏科技、开源AI等前沿领域,代表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力量。
韩璧丞表示,脑机接口领域十年来发展迅猛,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公司成立初期认知度极低,如今技术逐步落地,正推动医疗与康复场景变革。
黄晓煌回顾在英伟达工作时的冷遇:“当时连社交场合都没人愿意聊天。”他决心创业,利用CUDA技术研发物理正确渲染,回国创办群核科技。公司已完成从互联网企业向空间智能企业的转型,服务对象从人类扩展至机器人。
朱秋国介绍,国内机器人经过十年攻关,已能适应复杂地形与实际场景。云深处科技致力于提升具身移动能力,目标是让机器人抵达任何可到达区域,但实现全面部署仍需长期努力。
冯骥指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美国量级,且年度最高票房为本土团队作品,印证了中国用户对优质本土产品的支持。《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得益于十年来中国游戏产业积累与用户信任,但若产品品质不达标,用户亦会明确拒绝。
陈德里介绍,DeepSeek自2023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为目标,坚持长期主义,舍弃短平快业务。公司认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技术开源,通过社区反馈反哺研发,形成发展闭环。
王兴兴认为,机器人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共创生态。国内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核心零部件集成技术为硬件提供支撑,开发者在其平台上开发软件与算法,推动功能完善。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从行走稳定到完成舞蹈表演,体现全球协作成果。
王坚提问:波士顿动力曾为行业标杆,如今国内人形机器人快速追赶,技术动因何在?未来形态将如何演化?
王兴兴回应,硬件平台成熟与AI技术进步是关键驱动力。具身智能路径比核聚变、火星探测更清晰,预计未来两三年将有更多突破性进展。
陈德里从宏观视角分析AI发展阶段:短期(3~5年)为AI与人类蜜月期,科技公司应成为“科技布道者”,推动技术普惠;中期(5~10年)部分岗位被取代,公司应转为“预警者”,提示技能贬值风险;长期(10~20年)多数工作或被替代,公司需担当“人类守护者”,参与社会秩序重塑。
他强调,本轮AI革命与工业革命本质不同:工业革命中旧岗位消失伴随新岗位诞生,而AI可能使绝大多数工作被取代,人类面临彻底脱离劳动的社会结构冲击。
面对技术挑战,嘉宾分享各自攻坚方向。王兴兴指出,具身智能缺乏统一数据标准,不同厂商设备配置差异大,模型训练尚处探索阶段,跨企业合作与多模态模型有望加速解决。
韩璧丞聚焦脑机接口的数据难题:大脑神经元数量达860亿至千亿级,神经信号复杂。以腿部假肢为例,每年需处理约1.75亿次神经计算,单次错误即可能导致摔倒,目前正借助AI提升解析精度。
黄晓煌坦言战略转型压力。此前公司主要服务人类客户,收入依赖办公室人群。随着PPT生成等模型普及,创意类岗位需求缩减,机器客户将成为主力。
自2023年起,群核科技调整战略,目标从“向每个人收费”转向“向每台机器收费”。设想未来机器数量达人类10倍,需建立面向机器的商业模式。
服务对象变化带来挑战:过去对接分散的人类用户,现在需与宇树科技等顶尖企业合作,相当于“在顶尖公司中‘卖水’”,要求技术具备极高竞争力。
为此,群核科技推出空间认知模型Spatial AI,并在2025乌镇峰会首发数字孪生产品Spatial Twin,服务于工业机器人协同场景。
朱秋国面临算力与场景双重瓶颈:具身移动依赖大量数据与算力,初创企业负担沉重;手部操作适配尚无明确路径。解决思路是通过架构创新降低对算力和数据的依赖。
冯骥担忧AI垄断加剧不平等,肯定DeepSeek开源模式的价值:其API成本更低,公开原理论文,惠及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用户,体现中国对技术普惠的贡献。
陈德里指出当前AI核心短板——缺乏跨领域泛化能力:能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优异,却在简单问题上出错。根源在于模型训练完成后参数固化,无法像人类持续在真实世界中学习进化。
解决路径是构建终身学习机制,增强AI与真实世界的交互链接,实现动态迭代。
因对话超时,王坚带领六位嘉宾向现场观众鞠躬致歉,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思想交锋落下帷幕。六位科技创业者仍在各自领域推进创新,继续书写中国科技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