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冷锅冒热气了,「荣光之战」靠积压剧?

作者 / 耳东陈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人生若如初见》大妙!梁母尤其是妙人。先是得知梁乡被公派留学时带着颤音感叹「冷锅冒热气」;后在公使夫人拿出翠镯子时,为保宗室体面,咬死不认那是庚子年宫里流出来的物件。这不就跟现在的长剧市场对上了:《人生若如初见》和《折腰》两部因为众所周知原因积压,又被「特赦」的长剧被放出来,从行业到观众都惊叹「产房传喜讯」。横竖屏短剧多点开花,长剧急呀,眼一闭心一横「长剧短剧化」,平台集体中咒一样开始疯狂砍集数强行脱水,甚至用「跳看」曲意逢迎。长剧会不会死透不知道,反正作为已老但还没死的、被网生时代彻底抛弃的不合时宜观众,总有一种记忆被篡改的焦灼——除了货不对版的字幕,被强行删改重传的桥段,快70岁的中国电视剧,从单本剧到上下集,8集就叫长篇电视剧的年月,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互联网喧嚣中淡出众人视野。好像短剧成了什么外星事物,跟着三体人突如其来造访地球。

一、困局:当长剧为自宫,短剧以制胜

在短剧「3秒吸引、15秒反转」的碾压下,长剧被迫进入「黄金三分钟」求生模式。平台纷纷将自制剧集数限制在12集以内,看似向短剧投降,实则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伪短剧」——砍掉支线剧情、压缩人物弧光,只为让观众在3分钟内不划走。

《墨雨云间》作为「长剧短剧化」范本在行业内广为流传,责编策划们纷纷被要求用表格梳理第一集高密度情节点,以便照葫芦画瓢。更有甚者,项目在过会时不再谈论人物的多元、情感的延宕,文学性和现实性纷纷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算法绑架下的元素堆叠:尺度大否?非遗在否?撕了否?够爽否?

事理逻辑和物理一样开始变得不存在了。

插补一句,即便《折腰》的大情节一通百顺,男强女弱+反向拿捏的情绪张力甚是好看,仍不能掩盖小情节上破如渔网的逻辑漏洞:魏劭残暴名声在外,小乔偏就信他不是看起来那样,将事关百姓生计的印信拱手相送;重兵把守的粮仓在小乔的聪慧面前形如无物,一个里应外合就给点了炸了……

似曾相识是不是,《春花焰》也是这个路数。现在想来古早小说总有种「人定胜天」的自信,女主偏挑上恶名在外的大坏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此凸显女性魅力。这事禁不住细想,相亲遇上吃饭A钱,分手清算的极品男,姐妹儿第一反应难道不是快跑吗?什么精神要撞了南墙把墙推倒??

长剧自掘坟墓的时候,短剧已经设法降维打击。

短剧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去中心化的资本革命。没有流量明星、没有IP加持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情绪共鸣席卷全网;而有些投入过亿的S+级长剧,却因「大杂烩元素」的算法指令沦为笑柄。当平台用「完播率」「互动率」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创作逻辑被彻底颠覆。

更令人震惊的是商业模式的颠覆。短剧的「社交裂变」属性基本令品质一般的长剧长尾效应荡然无存——抖音「原片级」二创俯拾皆是,谁还愿意为长内容付费?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下长剧面临的冲击是一定的,在娱乐方式空前繁荣的当下,窝在家里刷剧,进电影院观影并非牛马们的首选。消费降级和玩法升级让更多商家绞尽脑汁榨取消费者所剩无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从城郊露营到周末特种兵,从线下live脱口秀密逃剧本杀,到躺床上30秒一个的短视频奶头乐,任谁也不会想不开浪费时间在又臭又长玻璃心还听不得批评的长剧上吧。

二、本质:注水是原罪,长度非敌人

又到了翻老黄历的时刻。

回望世纪之交的电视剧们,贫穷没有限制生产力,煤老板没有禁锢创意。20集的《上错花轿嫁对郎》完成双女主错位婚恋的完整叙事,平均每集推进3个关键情节:从仙女庙雨中定情到齐家灭门惨案,从李玉湖智斗恶婆婆到杜冰雁战场救夫,剧情密度堪比现代悬疑剧。《大染坊》用24集讲完了传奇商人陈寿亭从叫花子到印染大亨的一生,期间国仇家恨,地域流转,商场灶台一个都没拉下。

《大染坊》剧终字幕,如今已不是这样写法

《渴望》在当年创集数之最,50集长而不废:刘慧芳从「完美圣母」到精神觉醒的蜕变,完成对特殊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刻画。剧中每个配角同样立体——王沪生的懦弱自私、宋大成的隐忍深情,共同构建起真实的人性图谱。《大明王朝1566》以40集篇幅,将嘉靖与海瑞的朝堂博弈拍成教科书级的权谋史诗。剧中每个奏对场景都暗藏政治博弈,严世蕃与徐阶的「改稻为桑」之争,堪称古代版「资本与权力对决」。

现在的观众可以质疑曾经的创作者「登」或「爹」,可能由于所处环境时代的影响,他们困在思维定势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老一辈创作者的手艺是在线的,技术是扎实的,他们有本事将长剧的布幅拉宽,织出一个世界来。

想起一个「笑话」,此前有营销团队在做策划时意图对标《父母爱情》,登时为片方捏把汗——千万莫要选择这蠢又坏的搭档。且不说十年前的叙事能否适配当下的语境,但凡心里有数的创作者,也不会妄想坐火箭碰瓷——那是《父母爱情》啊!乍看家长里短烟火琐碎,而青岛军港、知青返城等标志性事件,却在更深层完成对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除非《人世间》申请出战,其他免谈。

三、长剧:要的是尊严不是速度

《沉默的真相》用士子献祭追寻程序正义,篇幅12集;《漫长的季节》用一桩命案讲透东北小城的沉浮,篇幅12集;《边水往事》创造一个边缘世界,让各路人马粉墨登场,篇幅21集。

有时候觉得平台糊涂啊,用算法强奸创意。有时候又觉得平台伟大啊,让好故事有了生存空间。

微短剧新规

说了归齐,kk并不认为创作端所做的都是愚蠢的决定,只不过某些时刻,创作有创作的无奈。随着短剧创作规范化,此前「炸裂」「擦边」的剧名就有不通过的风险,于是便有创作者为了安全起见进行自我阉割,打安全牌却失了可看性,何尝不是在走长剧的来时路。

创作这门功夫不是下在表面上的。写华丽虔诚的报告,播出后在央党媒全力吆喝以体现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举办各式各样的会议以示高格——马后炮没有用。

长剧真想冷锅冒热气,要的是重建观众信任

影视创作的本质,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信任契约,现在这点信任已经被消磨殆尽了。

与其播后拉帮结派讨伐观众不识货,不如从剧本阶段踏踏实实听听编剧意见,问问观众心声;与其弄一堆流量拉动商业价值,不如选选合适角色的演员,尤其不要说着「我们选角主要看适配度」,背地将「顶流」从上到下排一边,做着没有流量不上会的事。

观众会因娱乐方式的丰富而分流。望周知的是抢回观众的策略不是拉踩、卖惨和破防。练内功不能只在宣传稿上练。

两部积压剧已经足以令行业和观众慨叹「冷锅冒热气」,再加一部《藏海传》更是足以振奋人心。你说行业和观众多好满足。在结构性问题下仍能葆有以后会好的,未来会好的美好寄望。事实也是如此,一两部剧杀出来,星火点点,希望就不灭。

长短之争仍在继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混战中,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真理浮出水面:观众厌恶的从来不是剧集长度,而是烂故事对观众尊严的践踏。

都体面点,不好吗?

标签: 长剧
长剧冷锅冒热气了,「荣光之战」靠积压剧?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