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以声破局|董晴的「张文菁时刻」

作者 / 耳东陈

编辑 / 阿   笔

运营 / 狮子座

董晴火了。

以法之名》里张文菁当庭大喝「万海无罪」撕开东平市保护伞的口子,「爆豆儿」似的语速还能保证台词清晰、逻辑重音准确,简直是「台词怪物」。

有人说「董晴收拾收拾升咖吧」;有人说「下届白玉兰女配高低得有一个董晴」。

电影《西小河的夏天》董晴饰沈秀娟

董晴原声台词一直能打,可塑性也强。她19岁拍摄了人生中第一部电视剧《一生有你》,到《最好的我们》里笑容明媚的蒋年年被更多人看见;《心居》里柔和善良又在婚姻里憋屈受气的葛玥;《去有风的地方》饰演温暖坚韧的谢晓春,电影《西小河的夏天》里活泼精灵的小学老师沈秀娟……演员董晴在大银幕和小荧屏一直稳扎稳打,也一直闪光。

我们问她,「为什么是张文菁」?

坐在采访间的董晴,眼下巨大的声浪并未改变她的真诚和爽朗。「我很高兴,因为张文菁被大家看到,不光是看到了我的台词、我的表演,还有观众联想到了我之前的角色」。

说到微博上评论激增,她立马表示「等宣传期过了我一定好好看」;嘴上说着「演了张文菁以后我说话都严谨了」,话头一转继续毫无保留地讲她对角色的理解、与谭松韵的十年友谊、对演员选择还是被选择的认识……

十年一剑,好演员值得被看到。

一、法言法语与血肉筋骨:一场蓄力十年的爆发

董晴坦言自己还没学会适应鲜花掌声,但这份来自观众认可,让这个习惯埋头创作的演员,在谈及角色与表演时,更有神采。

挑战的序幕,始于一场与法言法语相关的硬仗。当时她在北京拍戏,经纪人告知她,傅东育导演正在筹备一个项目,其中有个律师角色「要不要去试试」。傅东育导演是董晴非常欣赏的导演,他执导的《风吹半夏》,董晴甚至看了两遍。加上第一次饰演律师,内心深处对自我突破对渴望,最终让她推开了张文菁这扇门。

真正的考验,也来自大篇幅的「法言法语」,与生活剧不同,这些专业术语要极其严谨。

二、天真、巨人与软肋:张文菁的英雄主义底色

张文菁这个角色何以如此动人?董晴的答案直指核心:是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与磐石般的信念感交织出的英雄主义

律师有共性,张文菁个性的部分也很吸引我」。在董晴眼中,这个角色最迷人的特质是她天真且无畏。她以孤勇的姿态,在万海认罪的死局中努力撕开口子,这源于她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坚持如果我们是被告,也会渴望这样的律师这种朴素的正义感,成为张文菁一切行动的根脉,支撑着她在复杂的案件中不断前行。

当被问及输赢是否重要时,董晴的回答斩钉截铁:重要」!

张文菁的每一次爆发,目标都极其明确——争取正义的胜利

女儿的存在,则是董晴赋予张文菁最柔软的注脚。她既是铠甲,也是软肋在董晴构建的角色前史中,这个执拗追求正义的女性,对女儿的教育一脉相承——不要惧怕,勇敢生活作为母亲,她努力成为女儿的榜样;作为战士,女儿是她冲锋陷阵的源动力。因此,当对手以女儿的安危相威胁时,张文菁的妥协并非懦弱,而是人性真实的悲鸣。

悲情与英雄主义在张文菁身上形成了微妙的共振。董晴敏锐地加以区分:或许站到观众的角度,张文菁是苦难的,但对于张文菁本人而言,她的英雄主义在冲锋。

这种复杂性的精准呈现,使张文菁超越了符号化的「斗士」形象,成为在时代褶皱中真实挣扎的理想主义者。

三、「茄子效应与十年沉淀:演员董晴的破壁时刻

《以法之名》的创作氛围,被董晴视为珍贵的滋养。傅导是领头羊,他不限制演员,而是引导方向这种纯粹的创作环境,催生了戏骨零浪费的盛况。

她与演员刘佳是二度合作,在《去有风的地方》中两人演母女,而在这个剧组的驻地,戏外的温情依然延续还吃上了刘佳老师包的饺子

张文菁的出圈,让董晴首次直面茄子效应的演员现实——一旦演了个茄子,所有紫色都来找,是选择同类角色往深挖,还是跳出舒适区尝试更多可能?

董晴坦言,最近也确实收到了一些剧本。我们问她会选择优先什么样的剧本,她坦言无论是大银幕到小荧屏,无论主角配角,无论戏份是否吃重,都不会成为影响她选择角色的因素。角色是否立得住?是否经得起推敲?有否挖掘空间?」在她看来,将军梦固然有,但更看重角色的完整性与创作可能。这些年演过的角色,无论适合与否,都长在我身上了。好的助长自信,不好的让我反思」。

张文菁这个角色的爆发,在她看来正是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前面那么多作品和生活的积累,到今天同时发挥了作用」。每一段经历、每一个角色,都成为她演艺道路上的基石,让她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有底气。

这份沉淀中,一份长达十年的友谊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提及谭松韵,董晴的眼眶微红。当年拍《最好的我们》时,两人因戏里一场「哈啤酒」的戏成为挚友。十年间,谭松韵始终告诉她:你就是很好,要相信自己」。当张文菁这个角色引发轰动时,谭松韵也第一时间发微博支持。

杀青,董晴收到剧组寄的精致现场相册,才真切地感受到拍摄的结束。那一刻的「轻松」,源于沉重感的暂时卸下。但真正与角色完成告别,是在配音结束的瞬间我能为她做的都做完了」。

如今,当观众为张文菁的呐喊热血沸腾,当业内投来审视的目光,董晴反而更显平静一个戏有一个戏的命,演员能把控的,就是在创作中少留遗憾」。在角色与自我的漫长互文中,唯有敬畏创作本身,才能在喧嚣中听见内心,找到不可替代的声音。

观众记住了她在法庭上的锋芒,记住了她面对威胁时的挣扎,更记住了她为正义抗争的孤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董晴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雕琢。

从蒋年年的青春灵动到谢春的烟火气,再到张文菁的刚柔并济,董晴用一个个角色证明,演员的蛰伏从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在时光里默默扎根,在角色中不断积蓄力量。

十年间,她拒绝浮躁的流量诱惑,选择在创作中沉淀自我;面对难啃的骨头,她用死磕的态度为角色注入灵魂;在行业的起伏中,她用友谊与信念对抗自我怀疑。张文菁的破壁,是董晴十年耕耘的必然结果,更是对好演员终会被看见的最好诠释。

如今,鲜花与掌声纷至沓来,但董晴依然保持着清醒与谦逊。在她看来,演员与角色的互相成就,才是演艺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当观众因张文菁而相信正义的力量,当法言法语因她的演绎而变得温暖可感,这场跨越十年的蛰伏与爆发,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演技无关流量与热度,只关乎对创作的敬畏、对角色的投入,以及在时光中始终不变的热爱与坚持。

《以法之名》,以声破局|董晴的「张文菁时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