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 济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郎国任,你不觉得尴尬吗?”2025年7月,姜文新片《你行!你上!》首映礼后,第一波观众借影片台词,发出了灵魂拷问。
当银幕上的姜文操着塑料东北话嘶吼“干他”“拿第一”“Be famous”,银幕外的年轻观众似乎对此无感,上映一周,口碑节节败落,截至目前,票房也没能破亿。
曾经拍出《让子弹飞》的硬气导演姜文,如今新作与《一步之遥》并列生涯最低分。
在观众口中影片长达144分钟的“折磨”中,天才钢琴家郎朗的故事被拍成了流水账。影片将郎朗从出生到17岁成名的历程复刻成“百度百科”,而主角郎朗面目模糊,性格单调,缺乏作为一个电影独立人物的必备要素;姜文饰演的父亲郎国任反倒成了真正的主角,电影被观众戏称为《爹颂》。
姜文这一次口碑遇挫,充分说明新一代的观众不好糊弄了,他们是真的在用脚投票——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档连票房前三都没挤进去,陈可辛的《酱园弄》上映后更是骂声如潮,冯小刚的《向阳·花》标榜女性主义但镜头全是性暴力,被骂更是不冤枉——曾经掌握着电影行业话语权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大导儿们,在当下的电影市场更是败的溃不成军……
在kk看来,曾经一票难求的姜文的这次败北,已经是观众成长的最好的证明,过往那些充满男性主义的叙事与“自恋”,如今都太过不合时宜了。
一、姜文困局:隐喻没多少,爹味特别冲
《你行!你上!》的崩坏是全方位的。
144分钟全程高八度对白加霓虹灯字幕,让观众直呼生理不适。四季流转靠滤镜硬切被吐槽“像抖音特效”,《黄河大合唱》配着“塑料玫瑰雨”的五毛特效更显廉价。
但最致命的是影片那股扑面而来的“爹味”。姜文把郎国任塑造成“慈爱霸道却无比正确”的形象,这与娱乐报道和大众形象里的郎国仁大相径庭。郎父带儿子练琴,虽然自身音乐功底看不出有多厉害,但“总设计师”的气势却很十足,每每遇到关键时刻,这个爹总能出来救场,完全一副盖世英雄的模样。
而妈妈呢,郎朗母亲周秀兰几乎没有存在感,成为了家中的背景板。辛芷蕾饰演的林老师钻到风琴下按着踏板,郎国任的dv对准她撅起的屁股——马丽和辛芷蕾又给男人当“绿叶”。最后整部影片呈现出“自信的爹,生活不能自理的儿,被迫消失的妈”的失衡感,让很多观众咋舌。
更好笑的是,姜文“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次也算玩脱了,城楼、霓虹字幕、父亲“爹味”演讲都成了学术考题。影迷解析出郎朗四指变五指象征五星红旗,欧亚老师映射苏联解体等隐喻,但在普通观众的眼里,只是一个表达欲过盛的男人在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符号生硬堆砌地让人坐立难安。
当一些影迷辩护称“这次是纯醋,没饺子”,反而暴露了影片文本层面的溃败。当然,市场的惩罚来得又快又狠。影片点映口碑出现争议后,排片占比从两位数逐渐跌至个位数,票房表现也远不及同期的《长安的荔枝》和《罗小黑战记2》。
当白玉兰女演员们在台上台下铿锵有力地表达,脱口秀女演员们决定勇敢说出“以后我们就讲这个了”,很多男性创作者还沉浸在自恋里反复欣赏自己的“美貌”,甚至“甩锅”道:“我老婆(周韵)不让我儿子看我以前拍的电影,我想我用钢琴拍《让子弹飞》,她不至于不让看吧。”
二、从武侠已死到男性凝视,名导各有各的困境
很明显,姜文没想到《你行!你上!》会在上映后面对如此多的负面评价,近年来很多导演都有意或无心陷入相同的困境,在他们的电影里,能看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在电影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师”们的无力感。
今年春节档,75岁的徐克带着《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加入群雄争霸的档期混战,却遭遇职业生涯滑铁卢。上映首日,影片就与票房排名第一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拉开2亿多的票房差距,随后口碑持续走低、排片占比下滑,到了档期第三天已经几乎偃旗息鼓,单日票房只有八千多万。
原本是市场暌违已久的武侠类型,被赋予厚望,加上“徐克”的金字招牌,但还是败给了混乱的特效使用和无聊的儿女情长。原本徐克擅长的武侠部分与邪典的江湖风貌,在这一部里都那么平庸,豆瓣5.2的评分下,是观众“果然老得无法理解了”的痛心。或许徐克并没有改变多少,只是时代变了。
同样被时代抛弃的表达还有冯小刚的《向阳花》。搜身赵丽颖,镜头刻意聚焦其颤抖的嘴唇与凌乱发丝,执着于女性的身体曲线,男凝味道快要溢出屏幕,表面标榜“女性力量”,实则套用男性江湖逻辑,完全没看到电影对女性力量的表达,只看得到男人眼里的女人的局限性。
曾经的冯小刚式的幽默与犀利,即使混不吝也显得真实,而90年代他电影里的“大妞”,在女性主义思想涌动的当代,不会再被认为是讨喜的,观众越来越看得清男导演的镜头对女性角色到底是凝视、物化还是欣赏,冯小刚无法再在情感层面得到观众的支持了,定格为2.3亿的票房差强人意,更像是赵丽颖的粉丝和观众对她大银幕表现力的认可。
同样,陈可辛也因为《酱园弄·悬案》而陷入尴尬的局面。不可否认,把关注点对准弱女子杀夫案,在创作的缘起肯定是有对女性群体处境的关切和探究的,只不过到了呈现方式上,当镜头一遍遍对准女性的痛苦表情时,家暴不再是需被理解的社会病灶,而成了满足猎奇的“爽点”,女性的痛和女演员钻猪圈、自毁形象的付出,似乎只是引流工具——影片从戛纳宠儿直接摔成豆瓣5.7分的“事故现场”,近4亿的票房与谩骂声,这些如果不是陈可辛的初衷,只能说是能力问题了。
而目前还能保持票房和口碑都握在手里的张艺谋,也被发现有并不明显的“落伍”了的迹象。在《满江红》和《坚如磐石》里,“我没碰她”指向女性的贞洁,强暴的镜头暗含了创作者的凝视,这些细小的不适仍然能唤起很多女性观众的本能的反感。只是这种不适感,是男性创作者本身就意识不到或者无法摆脱的局限性。
抛开电影里的性别叙事,大导们创作力的衰竭与表达的不合时宜,也体现在他们擅长的“直男电影”身上。主旋律大片《蛟龙行动》春节档垫底,被批“打小怪拳拳到肉,打老怪满血秒杀”。当林超贤想用“为父报仇”解读军人的使命感,最后却只剩下古惑仔复仇式的虚张声势。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但很多人,已经在创作上被抛下了,最后只能交出一些不上不下的作品和让人尴尬的表达欲。
三、大导“不合时宜”,新人撕下皇帝的新衣
中老年男性导演的不合时宜,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这背后,有个体和环境变化的原因。
创作上,这些导演们表达欲过盛,想控诉的事情太多,却没有什么抓手,创造力的衰退太过明显,只能依靠一些表面功夫:高产的张艺谋《惊蛰无声》官宣全明星阵容,先把声量打出去;徐克用PPT式转场推进剧情;姜文放弃故事的可看性,围着他专注的隐喻下功夫。
价值观上,爹味美学太过老旧。比如,当年轻人在996中挣扎,姜文却将郎国任的控制欲包装为“总设计师”的英明,再比如,当女性意识觉醒,冯小刚仍在消费女性苦难——这种错位注定引发反弹。
最主要的是,现在的观众确实不好糊弄了。二三十年前,影评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看不懂是你水平不够”,现在一星短评、一句难看就直接送上热搜;观众换代,Z世代观众要的是“爽点+共情”,而大师们还沉溺在宏大叙事和隐喻迷宫里;短视频“3秒一个梗”培养出观众对信息密度的高要求,与花上120分钟讲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的影片背道而驰。
曾经叱咤风云的“电影大师”们,把不准观众的脉了。拍电影这件事的风险越来越高,已经积累了太多名气的导演们害怕冒险害怕砸了招牌,居高位,对当下的人间疾苦没有真切的感受,创作上也没有年轻时从头再来破釜沉舟的勇气,最后只能陷入自我重复的怪圈。
姜文曾形容拍电影就像请大家吃饭,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如今这桌菜却显得索然无味,难以下咽。
而当老导演们沉溺于自我表达时,新一代创作者正改写规则。《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破159亿,在世界影史大放异彩,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草根逆袭,让主旋律摆脱口号式呐喊,击溃了《射雕》和《蛟龙行动》的体面。观众用真金白银投票,宣告老旧叙事的落伍。
年轻创作者正在撕下“隐喻至上”的皇帝新衣,“为了醋包了盘饺子”的傲慢,再也不会盖过真正好看的电影的锋芒了。于是,中老年大导儿们尴尬地站在十字路口,优雅退场还是放下身段?
姜文在《鬼子来了》曾平衡民族主义与反思,如今新片只剩“干ta”的粗暴输出。若电影只剩下呐喊的空壳和说教,没有对个体的关照和戏剧性带来的可观赏性,观众是不会买单的。就像75岁徐克被批“江郎才尽”,62岁姜文深陷爹味争议,或许给观众吃点真正好吃的东西,才是对电影最大的尊重。
当初《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问的那句“我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在2025年由观众给出了新答案:先问问你的饺子,配不配得上那碟醋。
不行,就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