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开战斗机、黄渤变丘比特,谁能管管KTV的离谱MV啊

作者 / 安   济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唱《新贵妃醉酒》呢,给配个小猫开战斗机的视频,一下子就绷不住爆笑了。”在小红书网友发布这条内容的评论区,网友们的九千多条评论都在分享和讨论唱K的“新体验”。

《红豆》的MV是不同品种的“持枪小狗”,《爱如火》的画面是汤姆和杰瑞在调皮捣蛋,回春丹的《正义》的前奏里是男团在劲歌热舞,《See you again》的MV放的是“清明上坟”,《红色高跟鞋》MV非常邪门,丘比特爱神之剑直接射在汽车上(其中一个丘比特还是黄渤?!)——原本打算酣畅淋漓地唱几小时的歌,结果看了无数AI动物和假人,网友们直呼“回家睡觉都做噩梦了”。

当AI生成的视频和像PPT一样的画面占领KTV,即使没有AI,很多歌曲搭配的也是毫无关联的韩剧片段,消费者的娱乐体验大打折扣。闹剧背后,是曾经风靡一时甚至成为大众娱乐重要方式的KTV落寞的缩影。

在kk的观察里,多元的娱乐消费形式分散着原本属于KTV的客流,租金和人力成本上升但消费力下滑,再加上海量歌曲的版权费用,让许多经营者把目光放在了便宜好用(但离谱)的AI生成MV上。

从颠覆夜生活到逐渐被时代抛弃,张学友歌里的“卡拉永远OK”现如今也有点不太OK了。

一、AI霸占KTV,省钱了,但体验也差了

如果你想在KTV一展歌喉的同时追个星,点一首时代少年团的歌,可能会获得满屏体育生和老人小孩的MV画面,听起来就“歌缩力”拉满了。又或者想唱一唱中学时代的经典歌曲,出现的却并不是记忆中的MV画面,取而代之的是AI小猫小狗或者外国电影里的画面。

这些光怪陆离的AI生成MV正在全国各地的KTV包厢中悄然蔓延,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奇观,被年轻人称为“毒蘑菇体验”,AI甚至盗版MV的出现,暴露了KTV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过去几年,全国KTV门店倒闭、关店并不是新鲜事,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全国KTV的整体客流量暴跌超过70%,这个昔日的“黄金产业”已然步入黄昏。严峻的形势下,采用AI生成MV成为许多经营者无奈之下的“省钱妙招”。

使用正版MV需要向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缴纳每首歌每年8-12元的版权费用,虽然单首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拥有数万首曲库的连锁KTV而言,年成本高达数百万元。并且,伴随时代的变化,音乐媒介也在悄然转变,曾经作为标配的音乐MV如今也并不总是与新歌同时发布。更棘手的是,许多经典老歌的MV授权渠道复杂甚至根本缺失,还有音乐传播载体的变迁,近些年很多新出的歌曲极少会再专门拍MV,即便KTV商家愿意付费也往往无处购买。

在这种背景下,免费且取用便捷的AI生成内容成了最具诱惑力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带来的隐患正在逐步显现:目前的AI视频生成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还远未达到理解音乐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水平,它们只能基于歌词中的关键词进行机械的视觉拼贴,产生出一系列违背常识、逻辑混乱的诡异画面。

当然,这一做法也容易陷入版权灰色地带:有的AI生成平台的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商用,KTV未经授权将这些未标明来源的内容用于营利性活动,构成了潜在的侵权风险。这种短期内的“省钱”行为,很可能为日后埋下法律纠纷的隐患。

比法律风险更深远的是对用户体验的伤害。MV从来不只是音乐的附属品,而是承载情感记忆和时代审美的重要载体。周杰伦MV中那些泛黄的黄昏街道,张学友歌曲里流淌的都市夜景,都曾经是无数人青春记忆的视觉注脚。这些精心制作的画面不仅是艺术的再创造,更是连接歌者与歌曲情感的桥梁。

当人们对着麦克风倾注感情时,那些契合音乐意境的视觉元素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共鸣,让普通的包厢瞬间化作情感宣泄的舞台。而如今这些粗制滥造的AI生成内容,以其毫无逻辑的视觉拼贴和怪异审美,彻底斩断了这种珍贵的情感联结。

当年轻人越来越看重消费体验中的“人味”和真诚感时,这种冰冷且荒诞的AIMV正在加速他们的逃离。

二、从卡拉永远OK走向没落

从卡拉OK被发明之后,这种娱乐方式迅速风靡亚洲。1988年,广州东方宾馆开了第一家卡拉OK厅开始,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了卡拉OK产业爆炸式增长的时期。唱K要预约,大街小巷的门店爆改歌厅,营业时间不断延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好烟好酒和豪华包间的配置让卡拉OK越来越高端。

但在社会整体经济的上升期里,大众娱乐消费的需求也猛涨,高端的娱乐方式不能普及至普通消费者,所以量贩式KTV概念诞生,价格合理、消费透明,这种创新的经营理念迅速颠覆依靠酒水获得暴利的模式,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钱柜、麦乐迪等品牌爆火,让唱K成为年轻人时髦的新选择。

直到团购成为行业变革的导火索,就像电影行业的团购、票补抢夺用户拼市场份额一样,KTV的低价团购也将行业竞争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结果就是,没有烧钱资本的传统品牌黯然离场:《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仅2016年,传统KTV数量断崖式减少近60%。像老牌的钱柜也迎来关店潮,到今天几乎成了90后记忆里的名词。

租金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让KTV传统的“重资产”经营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的力不从心;版权费用同样压缩了利润空间,曾经由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起的“卡拉OK音乐版权集中维权”事件,也让KTV不得不进入版权规范的阶段;政策监管的收紧也加剧了行业压力,“拒绝黄,拒绝毒,拒绝黄赌毒”这个洗脑的KTV视频就是监管之后的产物。

走过野蛮生长的年代,KTV行业越来越规范,但也伴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加。最重要的是,消费习惯发生了迭代变化。

当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更多元的娱乐方式出现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线下活动火热一时,线上K歌互动性强,当全民K歌、唱吧等在线K歌平台的迅猛发展,年轻人可以在家中通过手机和耳机随时随地畅享K歌乐趣,便不愿再为高昂的酒水与过时的点歌系统买单了。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给原本就危机四伏的行业更深重的打击:《2020年中国歌舞娱乐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卡拉OK场所业态场所总数为47235家,同比下降7.6%。2020年中国卡拉OK场所业态营业收入为596.9亿元,同比下降53.3%。

当年轻人逐渐远离KTV时,有趣的现象是,银发族正在悄然接管午后时段。在非工作日时段,走进一家KTV,很容易遇上“组团开麦”的老年人对他们而言,KTV提供了一个性价比极高、环境舒适的社交娱乐空间。

而年轻人即使偶尔去KTV,也多是出于怀旧或集体活动的需要,而非将其作为首选的娱乐方式,他们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而非为场地付费,这种消费理念的差异决定了传统KTV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三、危机下的转型,KTV探索新出路

这或许揭示了KTV行业转型的一条可行路径:不再盲目追逐年轻人的潮流,而是专注于成为一个提供专业歌唱体验、营造温馨社交氛围的场所。毕竟,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对美好音乐和真挚交流的需求永远不会过时。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KTV行业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各种创新尝试寻求突围之道,这些尝试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一方面引入智能点歌系统、VR沉浸式场景、社交互动功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消费体验的科技感和互动性。

例如“AI评分”功能与录歌,用户可以把自己唱的满意的视频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实现了线下和线上的打通,重新定义唱K的社交属性;甚至有的KTV也推出了AI修音功能,不管你是不是五音不全,跑调跑飞了,也可以根据你的音色和歌曲的风格,给你修成“天籁”,唱个K也能获得舞台级修音的体验。

另一方面,探索“KTV+”模式成为行业共识,将餐饮、电竞、直播等元素融入传统场景,打造综合娱乐空间,通过业态融合提升客单价和场地利用率。比如KTV里的电竞区、主题包厢,配备专业的音响灯光设备、宽敞的舞池和互动游戏区,能够满足年轻人举办生日派对、公司团建等集体活动的需求,以此来匹配更高的客单价,寻求更高的收益。

同时,小镇青年的消费力也被重新拾起。下沉市场成为KTV行业的新增长点,三四线城市娱乐消费需求旺盛,但供给相对不足,这为KTV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像电影院一样的“轻资产”模式也在KTV行业蔓延。在小县城,下沉市场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消费需求始终存在且频率并不低,传统KTV通过标准化连锁扩张,有效地规避了一二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为KTV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盈利空间。

至此,KTV行业分成了两个明确的发展路径:一是高端化路线,聚焦商务宴请、私人派对等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和高品质体验,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隐私的需求;二是社区化路线,以小型化、亲民化门店满足日常娱乐需求,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便捷选择。

能牢牢握住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KTV的存活就有希望。当然,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AI的出现便利了KTV成本的压缩,小猫开战斗机的MV画面成了便利性对面的负面结果,有的KTV服务员可以关掉这些画面,也有的明确表示是系统设定,关不掉,用户只能接受这种哭笑不得的体验。

KTV里的AI MV乱象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切片,映射出技术进步、商业压力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复杂博弈,但归根结底,重新发现人与人、人与音乐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建立良好的娱乐消费体验,才是KTV行业乃至所有传统服务业穿越周期的唯一答案。

唱K这个兴盛了几十年的娱乐方式,也该用新的面貌再次收获消费者的青睐了。

标签: KTV
小猫开战斗机、黄渤变丘比特,谁能管管KTV的离谱MV啊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