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19亿的暑期档背后,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作者 / 安   济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2025年暑期档收官,又一个光影之夏过去,《南京照相馆》中那些定格历史瞬间的画面,让无数观众流下了真情实感的眼泪,《浪浪山小妖怪》凭借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撑起了一场国产动画电影的盛宴。那些动人光影故事和观众的共情,成为这个夏天电影市场真实的注脚。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为119.66亿元,观影人次为3.21亿,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2.75%,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6.21%。多种类型、不同体量的影片各得其所,共同撑起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夏天,但整体市场规模尚未完全恢复。

虽然总体表现超过去年同期,但与2023年暑期档爆发后的206.3亿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距离疫情前的高峰期仍2019年的177.53亿元,也有57亿的差额。从年初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局,到如今暑期档的收官,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与重振轨迹仍起伏不定。得益于春节档的亮眼表现,截至8月底,全年电影总票房已达392.92亿元,远超去年同期水平,但距离电影市场全面繁荣的疫情前,差距还是不容忽视。

2025年的暑期档,算得上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有好故事,有真心感动的观众,市场也在慢慢找回自己的节奏。虽然和曾经的“爆款夏天”还有距离,面临的压力也并不小,线上娱乐形式竞争激烈,抢占着大众的注意力,但在kk看来,只要有更多优质内容持续供给,电影院就始终是一个充满惊喜和仪式感的地方。

复苏之路或许漫长,但每部好电影,都是往前一步的力量。

一、内容供给更多元,但观众也更理性了

2025年暑期档票房虽然较2024年同期有所增长,但与中国电影市场黄金期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先看过去几年同档期的情况,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暑期档票房成绩分别为163.57亿元、173.77亿元、177.77亿元,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疫情来袭后,电影业受到巨大冲击,2020年至2022年暑期档票房成绩断崖式下跌,分别为36.19亿元、73.81亿元、91.35亿元。

而疫情过后三年,电影市场逐步从重创中复苏,2023年、2024年、2025年暑期档票房分别为:206.29亿元、116.43亿元和119.6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暑期档是一个特殊情况,疫情三年积压的影片集中在这一年暑期档释放,被称为“去库存”的一年,加上积压的观影热情短暂释放,创造了历史新高。

而2024年和2025年暑期档票房回落,则暴露了2023年集中“去库存”后,优质影片供应明显不足的问题。2025年暑期档前半程表现平淡,进口大片《碟中谍8》未制造惊喜,《酱园弄》也没有掀起太大水花,多部重点影片票房未达预期,大盘没有被烘热。

直七月末八月初,《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上映后,市场才开始回暖。最终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相对健康的结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作为头部影片,分别斩获28.4亿元和13.5亿元的票房成绩,但支撑市场的,是包括《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等在内的多达10部的“腰部影片”。

这些票房在3亿至10亿之间的作品,共同贡献了整体票房的四成以上,这意味着市场不再依赖极少数爆款,而是形成了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内容矩阵。说明中国观众仍然愿意为优质的头部爆款买单,但不会盲目追捧,而是更加挑剔和理性。

中国电影观众正变得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难以被单纯的大制作、大阵容或高概念营销所打动,这个行业共识也在今年暑期的那个再次被印证。

因为这一届观众,早已不是依靠惯性观影的一代。他们成长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环境,善于通过豆瓣、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快速获取真实口碑,对电影质量的判断日趋独立和冷静。一部电影若没有过硬的内容品质、引发共鸣的情感内核或可参与讨论的社会议题,很难在观众的视野中停留太久。即便是大投资、名导明星加持,如果故事讲得不够好、角色立不住、情感不真挚,也极易在上映初期遭遇“口碑反噬”,迅速被市场边缘化。

而《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等片的后续成功,恰恰从正面印证了同一种理性选择机制。前者以历史为镜承载民族记忆,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与社会讨论;后者则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小人物”叙事切入,形成了强大的话题传播效应。它们或许没有顶级IP背书,但都凭借扎实的剧本、深刻的主题或创新的表达,真正触动了观众,才得以在后期实现票房逆袭。

因此,2025年暑期档的波动,与其说是电影市场的“低迷”,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教育”。它清晰地告诉创作者与制片方:依靠库存释放、IP透支或流量明星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手中那张电影票,越来越像一张“赞成票”,只投给那些真正尊重他们智商、情感与时间的好内容。

未来,能够赢得市场的,必定是那些在创作之初就思考“观众为何要看”的作品——要么以极致类型片提供酣畅体验,要么以深刻议题引发思考,要么以情感力量触动人心。除此之外,已无捷径可走。

二、热闹背后的行业变革

暑期档票房突破119亿元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结构性转变。这些变化虽不剧烈,却正悄然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电影内容供给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尽管暑期档总体票房表现不俗,但从周数据来看,票房分布极不均衡,六月大盘预冷,高峰集中在少数几周,部分时段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片,导致单日总票房维系在三四千万——排片策略的失衡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受诟病的环节。就连周末黄金场次也出现过短暂“无片可排”的尴尬局面。

除内容供给波动外,电影还需直面来自其他娱乐形态的激烈竞争。在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大众娱乐方式日趋碎片化和多元化。线上,短剧、直播、游戏和各类短视频抢占用户时长;线下,演唱会、音乐节、实景娱乐和暑期旅行等选择,也在不断挤占原本属于电影消费的时间和预算。

对年轻群体来说,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低成本、便捷式的娱乐消费。相比之下,影院观影需要专门安排时间、持续两小时以上,其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

这种市场波动表明,电影行业正从以往依赖大档期的模式,转向依靠常态化、高品质内容供给的新阶段。产业不能再指望仅靠几个热门档期支撑全年业绩,而必须加强全年制片规划、提升内容质量,建立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机制,避免档期过后陷入片荒。

与此同时,年轻群体观影习惯的转变也在推动行业革新。年轻观众的观影频次在下滑,但花在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型娱乐上的时间则几乎翻倍,这意味着,传统影院仅作为“放映场所”的价值正在下降。

未来电影院需要转型为沉浸式体验场所和社交文化空间,提供家庭屏幕无法替代的差异化价值。部分影院已开始探索创新,例如引入高清戏剧转播、组织影迷交流活动、打造电影主题餐饮等,通过强化体验吸引年轻人重返影院。

IP衍生开发初见成果,但挑战仍在。据光明网报道,网络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动画电影的非票房收入正在成为拉动“电影+”经济的关键。

但与好莱坞相比——其衍生收入通常占影片总收入的70%以上——国内这一比例仍低于30%。目前国产电影衍生开发仍存在明显不足:仅少数头部项目取得较好成绩,中腰部影片衍生收益占比普遍偏低,且缺乏系统化的长线运营体系。

中国电影产业必须加快从单一票房依赖转向“票房+衍生”多元商业模式,这正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短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存在压力,但通过提升内容品质、创新发行方式、拓展收入渠道,电影市场仍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从暑期档看全年,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想象力

随着暑期档落下帷幕,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展现出清晰的发展图景。截至8月31日,2025年度中国电影总票房(含海外及预售)突破400亿元大关。其中国内市场总票房392.3亿元、观影人次超9亿,均超去年同期水平。

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过45亿的炸裂表现拉开全年序幕,而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也纷纷接棒,让市场热度一路延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大银幕明显更加“宽容”了——除了商业大片之外,像《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这类中等体量的类型片也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电影市场不再只是“巨头的游戏”,更逐渐成为多元内容的舞台。

好戏还在后头。灯塔专业版显示,今年国庆档已经定档了《刺杀小说家2》《熊猫计划2》等多部影片,随着九月的到来,预计会有更多有潜力的影片陆续定档,助推全年票房到达新的高度。而古装动作片《敦煌英雄》和韩延新作《星河入梦》,进口大片《疯狂动物城2》《惊天魔盗团3》等也都列入2025年待映片单。

可以预测的是,今年全年票房有望在国庆档和贺岁档的加持下,冲击新的高度,毕竟,目前国内全年票房已经逼近400亿,去年全年大盘报收435亿,2023年这个数字是549亿,而疫情前最好的一年是2019 年的621亿。可以想象,全年票房超过去年几乎没有问题,但要触碰更高的天花板,还需要更多优质影片在非节日档期持续供给发力。

向好的是,但今年的市场虽然经历了低谷、被唱衰,但还有优质影片顶起半边天,让市场展现韧性的。加上暑期档带动了观众回到电影院,口碑好片也有了,新的玩法还在不断冒出来——这一切都在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的生态。说到底,电影的本质是关于情感和故事的连接。而2025年,正是中国电影重新找到了生机活力的关键一年。

从暑期档看向全年,中国电影市场就像慢慢苏醒的巨人,不再盲目追求单片爆发,而是学着用不同类型、不同成本的作品培养观众信任,用更丰富的体验留住人心。尤其是国产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市井小人物的悲欢,都在大银幕上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除了内容上的多元,2025年的电影市场也在悄悄发生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变形”。比如前文提到的《浪浪山小妖怪》的衍生品收入上涨,联名动作在消费者群体掀起不小的水花,这也意味着国产电影有很大的机会跳出“一张票”的生意,走向更广阔的IP运营。

同时,不少影院也纷纷试水“电影+”,比如联合餐饮、推出主题娱乐空间等等,把看电影变成一场更完整的体验。这不再是观众买票、看片、回家的流程,而是一次可分享、可沉浸的社交消费。

所以我们有理由对2025年剩下的时间抱持期待。国庆档会不会在诞生一部现象级爆款的同时,依靠腰部影片创出票房新高?贺岁档会不会有黑马逆袭?中小成本影片能不能继续以口碑突围?非节假日档期是否能出现更多稳定的优质内容,让观众保持对电影院观影的热情?

这一切未知,恰恰是市场最迷人的地方。

而站在更远的未来回望,或许我们会发现:2025年是中国电影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年。它不再依赖档期红利或头部效应,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元共存、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电影不再只是“电影”,它可以是游戏,是周边,是一场线下活动,甚至是一种社交货币。

只要有好的故事还在被讲述,只要还有人愿意思考、愿意感动,电影院里的光就不会熄灭。2025年,我们依然需要电影,需要彼此凝视、需要共同悲喜。市场会变化,技术会迭代,但电影永远是我们望向世界的一扇窗,也是照见自己内心的一面镜。

复苏之路虽有起伏,但好在好电影永远能打动人心——而这,或许就是这个市场最持久、也最可靠的“想象力”。

标签: 电影
超119亿的暑期档背后,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