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 刀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这两年,短剧几乎成了“娱乐产业富矿”的代名词。动辄亿级的播放量,从一个被视作小打小闹的内容形式,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聚光灯下。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果自制剧昨天又向市场抛出了一个重磅政策——将正式推出“演员合作计划”。
简单来说,红果不再仅仅是给演员开一笔固定片酬,而是要通过公开透明的分账规则,让演员与平台、制作方一起共享作品收益。官方的解释是:搭建开放共赢的合作平台,为优秀演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怀揣演艺梦想的新人快速成长;同时,借助平台专业的撮合和扶持能力,向全行业制作方开放合作,精准匹配优质演员。
这个消息一出,业内外全都沸腾了。这会不会是一次真正的行业升级信号?红果的分账,究竟能给“短国”带来什么利好变化?
一、红果构筑的“人才磁力场”
从红果自身的角度来看,“演员合作计划”最关键的价值,其实在于构建一个“人才磁力场”。
因为短剧行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内容竞争,而内容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平台可以有流量、有渠道,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好演员、好团队、好项目,最终都只能是虚火。
红果此番,实则是借分账合作建立起一套足够有吸引力的生态系统,让整个行业里最优质的资源都心甘情愿往自己这边靠拢。
主动把“收益的权力”交给演员,对平台来说,看似有些“不划算”,可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种投资。投资什么?投资未来的人才储备,投资行业的信任感,投资平台的长期壁垒。表面上是红果在“舍”,实质上是在“得”。
演员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信任、能带来长期收益的平台;制作团队觉得这是一个讲规则、不会让自己白白浪费心血的地方;成熟厂牌则会觉得,把项目放在红果,能保证被尊重、被回报。久而久之,红果就变成了短剧行业里的一块磁铁。
要知道,短剧行业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任何一个新平台,只要有资金、有宣发,短时间内都能上线几百部短剧,甚至还能靠投放砸出几个爆款。但真正难的是如何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但目前,有且只有红果在积极想办法实现平台的正向循环。
优秀演员和团队进来了,作品质量提升,观众体验更好,平台口碑上涨,流量和收益增加,平台再把收益反馈给创作者和演员。如此循环往复,一个“优质内容—观众增长—收益回流—人才沉淀”的闭环生态就形成了。而等到这个循环彻底跑通,平台的护城河也将建立起来。其他平台想要复制,哪怕模仿合作机制,也难以一蹴而就。
因为人才和项目已经在红果沉淀,观众习惯也已经养成,生态壁垒自然形成。
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演员合作计划”是在为短剧行业搭建一个专业化的舞台,逐渐养成大众的消费习惯和品牌认同。
曾经的短剧市场更像是一个临时集市,大家来来往往,赚完快钱就走。现在红果要做的是长久经营一家剧场,有门票、有规则、有长期收益。演员不再只是临时工,制作团队也不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观众也不再只是看个新鲜,而是逐渐形成消费习惯和品牌认同。
当平台敢于把收益分配得更透明、更公平时,整个行业的“人心”也会重新凝聚。演员有了更明确的成长路径,制作团队有了更稳定的创作出口,厂牌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互相成就的新环境。相信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能产出更多爆款,也能让短剧逐渐摆脱原有标签,走向更高水准。
二、打破“断层”与“黑箱”
这几年,新人演员源源不断涌入短剧行业。但跑得快并不意味着跑得稳。这条“高速路”的地基始终不算稳固,演员能力参差不齐、制作粗糙、规则不透明,这些是几乎每一个业内人都会提到的问题。红果这次高调推出“演员合作计划”,仔细拆解,实则是一剂强心针,直指行业命门。
首先是演员断层,这是近两年短剧口碑被诟病最狠的一环。除了部分头部演员以外,行业无法有效承接传统影视圈的成熟人才,与此同时海量新人填充至演员岗位,导致表演同质化严重,无法支撑起更复杂、更精良的内容创作,导致短剧演员生态长期处于“顶层演员不来,底层演员没练好,中间层又空缺”的人才断档阶段。
另一方面,制作粗糙几乎成了短剧的“原罪”。在流量逻辑下,部分制作公司追求的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这样的结果就是观众在爽一时之后,很快产生审美疲劳,不断透支行业的口碑,以至于大家一直呼吁短剧的精品化。
而事实上,这些也是影视行业一直以来固有的问题。演员的价值和作品表现关联甚少,片酬开得高不高、机会多不多,靠的不是市场反馈,而是圈子资源。这样的行业逻辑下,短期或许能跑量,但长期看,必然积重难返。一旦观众对短剧的信任感下降,演员就会对机会失去期待,制作方也担心钱砸进去了打水漂,真正靠实力和内容说话的人反倒被边缘化。
而现在,红果推出的“演员合作计划”正好就是对症下药,把演员和作品的关系重新绑在了一起。
过去,短剧演员拿的是一次性片酬,不管剧火不火,钱都早早的拿到手。如今不同了,演员的收入要与作品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更重要的是,整个合作模式公开透明化,规则摆在台面上,大家都能看得清楚,再难有小动作的出现。
可以说,“演员合作计划”本质不是分钱,而是在为行业提供发展的新思路。而此刻大家最需要的,恰恰也正是这样的新思路。
三、从“打工人”到“合伙人”
如果说红果分账的第一重意义在于“打破”,那么第二重价值,就是彻底改变了演员的被动性。
很长一段时间,短剧演员在行业链条里,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拍完就走的打工人”。往往拿到一笔片酬,就等于完成了任务,至于剧播得好不好,数据是高是低,观众爱不爱看,都和自己关系不大。也正因为如此,短剧演员的积极性长期处在低谷。
可如今“演员合作计划”直接把演员从打工人的位置,推上了和作品共进退的合伙人位置。最直观的变化,是演员们收入的提升。
以前短剧演员的片酬就是一口价,这个角色五千、那个角色八千,谈妥了就结束,哪怕剧火出圈,片酬也不会多一分。现在,演员的收入上限不再由片酬天花板决定,而是由观众热度和作品口碑决定。对敢拼的新人演员来说,简直就是一块巨大的“馅饼”,可以凭借作品爆款一夜之间实现个人商业价值的累积。
收入提升带来的连锁反应也远比想象中复杂。演员不再是被动等待剧本和角色的分配,而会主动去挑剧本、挑团队。因为他们知道,烂剧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分账回报,再高片酬也没意义。
于是,大家都会更加在乎作品质量,甚至愿意在前期和制作方深入沟通,确保角色和剧情能跑出来。与此同时,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宣传。也可以说,“演员合作计划”让演员的责任感被放大了。
大多数演员会开始“自我倒逼”。毕竟,演技差就可能导致作品扑街,作品扑街就直接影响收入,促使演员自觉地去提升演技、磨练状态、学习市场逻辑。这种“利益绑定”的力量,比任何外部的行业培训都有效。
短剧演员的职业生态正在被红果重塑。短剧终于有可能培养出一批既懂表演、又懂市场的新生代演员。他们的存在,势必会是真正能决定短剧行业未来天花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