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为什么被约谈?

作者 / 小   刀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最近,小红书又又又有大新闻了——这次是因其在热搜榜单中频繁呈现炒作明星动态等不良信息,而被网信办约谈。不少网友纷纷感慨:“终于有人出手管管了!”

而这场“约谈风波”之所以掀起这么大水花,不只是因为小红书早已成为年轻人离不开的生活方式平台,更因为它正在悄悄接管网友的文娱生活。无论追剧、嗑CP,还是分享演唱会现场、扒明星动态,甚至是搜寻冷门影视攻略,都能在小红书操作……可以说,只要打开小红书,文娱俩字简直无孔不入。

但奇怪的是,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在小红书接受安利,这个曾经的年轻人乌托邦却好像悄悄变了味。

有人说它有梗但乌烟瘴气,也有人直言全是套路,首页已经被软广占领。小红书到底想把自己的文娱生态做成什么样?或许,这也是当下值得围观的互联网事件之一。

一、小红书的文娱发家史

把时间拉回2018年以前,恐怕没人会把小红书和文娱挂钩。那时这个平台的关键词还是美妆、穿搭、旅行。

但恰恰就在这种生活化的社区环境里,小红书悄悄埋下了文娱的种子。毕竟,很多网友在分享护肤心得、旅行攻略的同时,也会顺手发一发剧评、电影截图、综艺梗图。一开始可能只是他们的随手记录,但因为社区氛围主打真实分享,这些零散内容逐渐长成了一片文化草原。

2020年前后,随着《庆余年》《我是余欢水》《三十而已》等爆款剧集的轮番刷屏,小红书在文娱方向上的安利能力也开始频频出圈。有人深度解析剧情,有人写小作文聊人物,还有人分享演员的幕后花絮和见闻。比如《庆余年》播出时,剧中很多经典台词的解析就是从小红书里发酵而来。

而之于小众内容,小红书甚至像是救命稻草。许多冷门电影和冷门综艺,都靠小红书的用户笔记逆袭,很多独立音乐人的巡演也能在小红书找到现场repo和攻略。因为和微博那种热搜式宣发不同,小红书的安利更细水长流,没有微博那样的营销号混战,所以网友愿意泡在小红书追星。

尤其在影视话题上,细节考古和剧情解读几乎让小红书成了新一代豆瓣小组,“看剧前先搜小红书”也是现在追剧观众的常规操作。小红书就像一座巨型观众数据库,每个互联网热议的话题,都能在小红书里找到图文或视频源头。

就这样,小红书逐渐拥有了比微博更长的长尾效应。一部剧在微博上热度退了,在小红书却可能持续发酵。甚至连线下活动,比如音乐节、漫展、艺术展,只要有人写攻略,就能带起一波种草潮。

曾经的小红书的文娱板块能受到网友欢迎,是因为不止能看,还能玩、能参与,这种“沉浸式+生活感”的体验是其他社媒平台所缺失的。

二、为什么“文娱种草”也会翻车?

但人红是非多,小红书的文娱板块火了,问题也跟着来了。最明显的吐槽是:“以前那个真实、友好、素人安利的小红书,怎么越来越像一台无情的软广机器了?”

随手打开现在的小红书,剧集广告和隐形植入越来越泛滥,很多笔记看似是安利,实则是暗搓搓的剧综营销,平台氛围越来越向微博发展。

很多认真做长视频、写剧评的创作者都发现,自己已经干不过流水线营销号。毕竟网友刷十条笔记,九条都是“只夸不批”的软文,真正用心创作的长文反而被算法埋没。只要一部剧火了,首页立马被同质化截图和流水线文案攻占,“自来水”变成了营销味。

更重要的是,这种软广同质化的趋势不只影响网友体验,也改变了片方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早期片方乐意借真实口碑发酵热度,现在则变成不投流就没声量。一些剧综官方账号疯狂投放营销,导致用户首页被官方内容霸屏,真实观众的声音反而被淹没。

所以,现在才会有越来越多网友怀疑:这还是我当年爱上的那个小红吗?

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小红书的算法在作祟。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提高时长,更愿意推明星八卦、争议话题、吸睛标题,因为这些内容更容易带来互动和转发。而那些需要耐心看完的深度内容,反而在推荐机制中吃亏。

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使得一些MCN机构看到了财富密码,有组织地输出“极端女权”言论,通过煽动情绪快速吸粉,再通过广告、带货变现。平台虽未主动制造对立,但其算法推荐机制和流量倾斜政策默许甚至鼓励了这类内容的传播。

小红书这次被约谈,核心指向平台内对“不良信息”的纵容与放大。而其中,为了追逐流量,系统性炒作明星动态、煽动粉丝对立,无疑是踩中最红的一条线。曾经执着“种草”的平台,开始化身“瓜田制造机”,在唯流量论的算法驱动下,一步步滑向内容生态失衡的危险边缘。

从反复翻炒赵露思的直播内容,到虞书欣事件的粉黑大战,再到于朦胧坠楼的扑朔迷离,大量同质化、争议性内容被小红书推送到网友的首页。如此一来,真相让位于情绪,讨论变质为攻击,正常话题被导向阴谋论解读。

短期看,这套推流逻辑的确为小红书带来了惊人的用户停留与互动数据,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透支的是社区信任。当网友点开小红书,满目皆是未经证实的传言、充满恶意的揣测和粉丝的疲惫征战,大家最初追求的“真实、美好、多元”社区体验早已荡然无存。

三、“红薯人”需要怎样的文娱生态?

小红书眼下看似在文娱领域风生水起,但“红薯人”们心里都清楚,小红书现在的最大问题其实不在流量分配,而在用户的表达空间在缩减。

小红书的内容审核和举报机制近几年变得越来越严苛,表面上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防止恶意攻击,实质上却让正常讨论被误伤的情况屡见不鲜。

比如,有网友写长篇剧评,因为提到了剧情抄袭或演员演技拉胯之类的负面评价,结果被系统判定攻击他人而限流;有人在演唱会攻略里客观提到票价虚高,评论秒没。平台方在保护生态时动用算法一刀切,导致普通用户根本摸不清规则,长期下来真实表达几乎变成“踩钢丝”。

小红书目前的举报机制也同样悬空。按理说,举报是为了制衡恶意内容、打击水军,但在小红书上,举报有时被工具化成了舆论武器。某部剧或某个明星粉丝不喜欢一条笔记,就集体举报,平台系统自动判定违规、下架或限流,创作者申诉无门。

久而久之,网友学会了自我审查。不敢写差评、不敢说真话、不敢质疑品牌或剧综,哪怕只是善意的建议,也可能一夜之间消失在“内容违规”提示下。这种气氛,让真实分享慢慢沦为一种虚假的表演。

如果说广告和软广是“明抢”,审核和举报就是“暗卡”。对一个想在文娱内容里建立深度和公信力的平台来说,无异于自毁长城。因为一旦网友不再相信“我可以自由表达”,他们就会把真实讨论迁移到别的平台或私密小群,久而久之,小红书只剩下统一口径的商业笔记了。

说到底,小红书的问题并不是“过度商业化”,而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丢了真实”。曾经的小红书赢在“真实口碑”,如今却在“审查、举报、软广”三重压力下,离网友越来越远。

我们可以接受广告,接受算法,接受审核,但广告应该标注清晰,算法应该多给原创机会,审核也应该公正透明,而不是一刀切。换句话说,只要小红书把这几个基本盘做好,文娱板块自然能回到那个“既有梗又有深度”的状态。

否则,如果继续沿用现在这套模式,小红书文娱板块迟早会沦为“第二个微博”,一个热闹却失真、流量却无温度的平台。

对年轻网友来说,他们不会无条件留在一个失去表达空间的社区里;对片方来说,他们也会寻找更有口碑、更有信任度的渠道;对创作者来说,别的平台或许门槛高,但至少不那么看脸色。

未来,小红书还能不能坐稳国内文娱社区C位,就看它能不能在“真”和“深”之间找到一条更正确的道路了。

标签: 小红书
小红书为什么被约谈?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