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 济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在演唱会遍地开花的夏末秋初,#魏如萱演唱会上座率#话题登上热搜。其巡回演唱会广州场被网友晒图称上座率低迷,评论区一条“录音室歌手开livehouse就够了”,引来魏如萱亲自“下场”与网友“对线”。
另一边,五迷为五月天在全国各地奔走,带着“卜卜”打卡每一个演出城市的每一处独特风景,谢霆锋演唱会尾场巨大炫酷的舞台装置(大球)让乐迷狂喜,在社交媒体疯狂刷屏;kk帮朋友抢到了周杰伦演唱会两张票,收获了朋友“你是我的神”的嘉奖……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超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众人数超2900万,同比增长45.0%,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可以见得,演唱会依然是能拉动消费的文化娱乐形式。
然而,报告也显示,单场票房3000万以上的演唱会,占全部大型演唱会场次的11.8%。虽然同比提升3.4%,证明头部艺人演唱会的吸金能力持续加强,但不可忽视的是,11.8%的占比在整个大盘里,并不高。这也就意味着,一场花费不菲的演唱会,除了少数头部明星演唱会可以赚到钱之外,大多数非头部艺人和高成本大制作的演唱会,仍是入不敷出。
永远抢不到票的周杰伦、五月天,和卖不出票、回不了本的非头部艺人,演唱会的冰火两重天,让这个热闹的娱乐形式暗藏着赔本赚吆喝的风险。
01、一票难求的演唱会生意
当演唱会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数据报告里三千万票房量级的头部演出背后承载着的,是全国歌迷的期待。粉丝们为一张门票绞尽脑汁时,城市经济也因这些演出而焕发活力。这背后既是观众对情绪价值的渴望,也是一门精心计算的生意。
头部演唱会的盛况,经历过的人懂得都懂。武汉场赶在周五,造成原本就拥堵的城市再次陷入大堵车,刚结束不久的济南场也是人山人海。新华网山东频道报道:据官方最终统计,9月19日至21日,场场爆满的周杰伦演唱会吸引游客30万人次,“刷新”城市流量,外地歌迷占比达到87%,其中省外歌迷占比达59%。同时,这场音乐盛宴为济南带动10亿元的文旅收入,“引爆”济南消费市场。
头部明星演唱会对当地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文旅受益显著。据人民网四川频道报道:作为“行走的GDP”,业界常用“1∶4.8”形容演唱会经济对城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费增长的强大带动力,即门票花费1元,可带来同期周边消费4.8元。以演唱会为契机,通过大型演唱会来拉动当地的消费,正成为不少城市的主动行为。
更主要的,是一些常年活跃的歌手,演唱会年年开,年年一票难求。比如周杰伦、孙燕姿、五月天、蔡依林、张杰等,票房号召力极其稳定,对歌迷来说,即使连刷好几场也是心甘情愿,对这些头部艺人来说,卖票是轻而易举的事。
另一部分,怀旧歌手一旦出场,也很容易造成轰动。比如谢霆锋今年的演唱会,黄牛门票甚至炒到了18万港元一张,是原价的一百多倍;三位跨时代的实力歌手张信哲、苏有朋、海来阿木在扬州举办的演唱会拼盘演出,吸引了约三万名观众,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下就被串联起来了。这类演出精准击中了中青年群体的怀旧情绪,成功地将情怀转化为消费动力。
成熟艺人的演唱会的商业模式多元且精细,通过多场连开,规模化运作摊薄成本,网红(如风口浪尖上的旺仔小乔),则试图通过高价票实现流量短时间内最大化变现,不少MCN机构也将演唱会视为艺人IP打造的重要环节来长线运营。
演唱会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它提供的情绪价值。社交平台Soul 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月均支出达949元,其中演唱会等体验消费占比39.4%。
“在场性”是不可替代的。直播再高清,也抵不过伍佰演唱会万人大合唱的共振,那一刻的集体情绪价值,唱得精疲力尽也心甘情愿;其次,偶像从耳机走到眼前,是数字关系的肉身兑现,看易烊千玺的演唱会是普通粉丝能够“体面”地站在偶像面前最直接的方式:一张门票把“云陪伴”变成真实心跳,完成从粉丝到“我参与了”的身份升级。
现实生活的压力之下,演唱会是年轻人为数不多能忘乎所以、逃离现实的手段。简言之,买的是票,也是治愈、认同和社交筹码,是年轻人在不确定时代里,为自己预订的一场可控的狂欢与确认。
当数万人随着音乐齐声合唱,那些瞬间的情感共鸣已远远超越了一张门票的价格。
02、赔本赚吆喝的,市场乱象丛生
在头部艺人将演唱会市场烘得火热的同时,票卖得不乐观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演出比比皆是,魏如萱被晒出的空荡的内场区,也只是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早在两年前,Tech星球就曾报道,有明星商演公司经纪人透露,深圳一家演出公司,据说主办某天王演唱会时亏了800万元,“明星演唱会收入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
“赔本赚吆喝”的演唱会,像一面被荧光棒照亮的镜子,把行业的暗疮暴露出来。演唱会的成本好像一头巨大“吞金兽”,一线艺人高达几千万的演出报价,除去艺人酬劳,还要为场地、舞美、安保费、宣传费等等买单。
而大型演唱会场地的支出更大,比如鸟巢的租金动辄一天几百万,歌迷大为震撼的豪华舞台装置,搭建更是烧钱项目,所以消费者看到的票务平台页面的“售罄”,对很多主办方来说可能仍是利润被四面八方瓜分后的入不敷出。正因如此,能在鸟巢办演唱会也被很多歌手视作职业生涯的一大目标。当然,也不是所有能在鸟巢开演唱会的歌手都是赚钱的。
更离谱的是,一直在技术升级的强实名制挡不住黄牛的“艺高人胆大”,身份证+人脸识别也能被破解,让原本几百块的演出票价表达四五位数,当粉丝在超话里哭诉“秒没”时,二手平台价格各异的票高高挂起——彼时,多方利益持续被损害着。
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售票平台高居不下的投诉量,在消费平台,演唱会门票的退改问题占大头,强实名制背后,许多因故无法观演的观众面临“既不能退票又不能转让”的困境,这又给黄牛的业务带来了“发展空间”,演唱会门票生意陷入一种悖论循环里。
为了挽回收益,一些主办方开始想尽办法,演出赞助等常规操作之外,利用粉丝热情开展见面会、卖周边等,所以出现价格不菲的荧光棒和偶像周边,甚至通过分段售票制造饥饿营销,先放出少量门票营造“秒罄”假象,再逐步放票。
这种狂热的市场现象背后,折射出是优质演出资源的稀缺性。当少数头部艺人垄断了市场大部分关注度和票房号召力时,市场就会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而不赚钱的主办方,则很容易陷入为了短期的商业利益来牺牲行业长远发展的境地。当艺人身价被期货化、票价被金融化、粉丝情绪被杠杆化,演出市场的隐忧就再也无法被忽视了。
03、规范的、创新的、差异化的演唱会未来
当“赔本赚吆喝”与“秒罄神话”并存,演唱会行业已经走到重构游戏规则的十字路口。未来能活下去、活得好的,不再是单纯靠明星光环或砸钱堆舞台的“粗放式”项目,而是那些更有规范可以依据,更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差异化演唱会。
从只有少数艺人演出赚钱的“金字塔”结构转向“梯形”结构,让不同体量的演出都能找到生存空间。差异化策略的核心是“做深”而非“做小”,不盲目比拼流量,而是精准服务特定人群,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其中可以借鉴的,是一些小众的音乐品类推出的圈层演出,让每一个亚文化、年龄层或城市都能孕育出匹配自身需求的演出模型,市场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进化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共生森林。
同时,乱象之下,市场也需要长出自我修复的绒毛。头部售票平台需要持续完善反黄牛机制,建立黄牛风控黑名单库,基于账号、手机号、证件号进行精准匹配并拦截。同时,支持对设备与账号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判断和阻断,对黄牛代抢代拍场景进行有效防御,当黄牛的可操作空间就被算法和合约挤占,市场才能真正回到内容竞争的本源。
当演出市场的技术、资本、政策都在加速迭代,可以确定的是大众对“一起在场”的渴望,在同一频率里心跳共振的确认感,仍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市场自然会用票房回报以人为核心的商业行为,而每一个买票进场的观众,都不只是票房数据的注脚,而是盛大的狂欢里,一同歌唱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