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厩大战听花岛,谁才是短国厂牌第一?

作者 / 小   刀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2025年的短剧市场,已经卷到了肉眼可见的“深水区”。

头部短剧播放量轻轻松松破亿,剧集更新速度赶超长剧三倍,观众的注意力被不同剧集疯狂抢占。因此,与早年的“批发策略”不同,如今的短剧市场逐渐演化出精品化和厂牌化两大趋势。很多观众不再只追一部剧,而潜移默化间锁定某个厂牌,犹如追星一般“先认厂牌再认剧”。

而在这股潮流之中,听花岛和马厩制片厂是绝对的尖子生。前者年初上线的《家里家外》一口气砍下超30亿播放量;后者的《盛夏芬德拉》热度值破1.2亿后还在涨。两家几乎一前一后轮番霸榜

不过有趣的是,听花岛和马厩走的还完全是两条不同的厂牌化路线。或者说,听花岛和马厩的竞争不仅仅是厂牌之间的battle,更像是一场短剧行业的路线之争。谁能拿下“第一厂牌”的王冠,谁就能更大限度的决定未来几年短剧生态的走向。

一、温情现实主义 vs 氛围感美学

如果把短剧比作流量战场,那么内容风格就是各家厂牌的第一手武器。听花岛和马厩最抓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分别把“温情现实主义”和“氛围感美学”练到了极致,让短剧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审美对位。

首先说听花岛,他们的打法很“实”。听闻听花岛的制作团队有句口头禅:“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观众。”在短剧圈,这句话听起来十分罕见,但事实证明却偏偏奏效。

年初火爆出圈的《家里家外》,就是最典型案例。为了拍摄这部剧,听花岛团队跑去四川街头小巷实地取材,甚至还写了一份10万字的韩剧《请回答1988》研究报告,为了摸清究竟观众爱看的现实主义生活流是什么。剧里,演员台词全程使用四川方言,还有暖色调打光、街头置景,每一个细节都在刻画生活感。

最终,30亿播放量+微博热搜一百多个关键词,证明了《家里家外》这部剧打通了短剧生活流在下沉市场也能吃得开。很多观众评价,“这是第一部让我忘记自己在刷短剧的短剧。”

另一个例子《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更是打响短剧全民化的关键一部爆款。剧情名围绕重组家庭、城乡差距、代际情感等展开,虽然狗血,但拍得比很多长剧还懂生活。

不管《家里家外》还是《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都让听花岛形成了强辨识度,甚至有业内直接管它叫“短剧界的正午阳光”。

马厩则走了完全相反的路线,短剧圈的浪漫艺术派就以目前正爆火出圈的《盛夏芬德拉》为例,制作团队的视觉功底体现得淋漓尽致,前景遮挡、对称构图、色调冷暖冲突、光影切割人物关系,每一幕单独截出来都是美轮美奂的剧照。弹幕一直狂刷:“求出原片当壁纸”“这剧是我今年短剧唯一愿意开大屏看的一部”。

《盛夏芬德拉》的前作《深情诱引》,同样是氛围感美学的典范。都市情感、留白叙事、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完全跳出爽文式短剧套路。也因此,马厩的作品在豆瓣、小红书口碑普遍略高于听花岛。

听花岛抓情感记忆,马厩抓感官体验,事实上,这两个厂牌都在颠覆“短剧=速食”的大众偏见或者说,从“共情”到“共振”,听花岛和马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用户心智。

二、链路闭环与开放生态

短剧不是单打独斗的创作,而是一条内容工业链,创作模式怎么搭,决定了厂牌的气质。听花岛和马厩在这一点上,同样截然不同,一个极致垂直,一个极致开放。

听花岛最自豪的,是它的全链路闭环。从策划、编剧、导演、拍摄、后期到宣发,几乎全部自家消化。甚至已经提前签下十数位演员,如王道铁、曾辉、赵佳、李柯以等,计划2025年Q4起主角阵容全内部化,把流量短剧演员变成厂牌自有资源。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理念统一、画风一致、质量稳定,无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家里家外》,还是《念念有词》《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尽管剧集题材不同,却都能收割播放量。

但闭环也有硬伤,业内就曾有人指出,“听花岛拍短剧比别人拍长剧还慢。”生态外部性不足、创新速度慢、内部成本高都是听花岛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厩的开放生态正好相反。创始人张大马开了一家“马厩泡面”精酿酒吧,成了短剧圈创作者的线下据点,剧本、合作、融资、演员邀约全在酒吧聊。马厩团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自己调侃过,“短剧圈的风口都从酒吧吹出来。”

在业务架构上,马厩更是采用“双厂牌驱动”,都市情感的马厩制片厂+实验创新的赤兔制片厂,《盛夏芬德拉》主厂牌出品,《多大点事儿》赤兔操盘,风格迥异但数据都不错。

这种开放生态的优势,包括不限于题材多样、能快捕热点、试错成本低。同样,弊端也显而易见,如口碑易起伏、厂牌辨识度有稀释风险、协调成本高。马厩就曾在2024年Q3因为过多合作导致质量不稳,被网友吐槽马厩出品有时惊艳,有时踩雷。

总之,听花岛是“稳”的代名词,马厩是“活”的代名词。短剧圈现在最有趣的对比,就是看“稳”和“活”哪个能走到最后。

三、标准制定者与规则突破者

如果说创作和模式是内功,那么行业影响力就是外功。在这一点上,听花岛是标准制定者,马厩是规则突破者,一静一动,几乎把短剧行业的两种性格演绎到极致。

听花岛用长剧思维硬生生把短剧做成了精品线,提出过“短剧是一种新格式”、“所有爆款题材都值得短剧重做一遍”等诸多名言金句。比如《家里家外》30天拍摄周期是普通短剧的3-5倍;比如《破晓》《正义之刃》这些创新题材短剧,直接把犯罪、悬疑、社会派都拉进短剧赛道。

宣发上,听花岛也是第一个把影视级剧宣搬进短剧的厂牌,把短剧营销周期拉长至一个季度,甚至在剧本前期就用小样试映收集观众反馈。这一整套方法论几乎定义了精品短剧的行业标准,连平台都开始模仿。

马厩则完全相反,是短剧圈的“野路子”。创始人张大马说过:“别让短剧这个词限制你。”然后他真的就这么干了。《好想你知道》是校园题材冷启动,《多大点事儿》直接背离短剧常见叙事,却撑出了3.7亿播放量。这种“打破规则”的态度,让马厩在年轻创作者和先锋观众里很有号召力。

听花岛与马厩之争,其实就是短剧行业两种路径的缩影:全链路+标准化vs开放+突破性。数据已经表明,2025年短剧市场从流量大战升级到平台和厂牌大战,快手、抖音、芒果TV、腾讯视频都在学着做自己的短剧厂牌,希望复制听花岛或马厩的成功。

而这其中谁更可能赢?

听花岛稳定性极强,在业内拥有较高尊重度,但马厩的开放路径带给它极高的活力,在创作者群体中有强号召力。若论成为“第一短剧厂牌”的可能性,最后的关键仍在于能否在“稳定性”与“创新性”之间取得长久平衡。

此外,观众口味在变,说明短剧行业之争的核心,还是得回归到对优质内容的争夺上。谁是第一厂牌?也许不是单一答案,而是一种希望。希望有一个厂牌既能把握稳定,也能保有探索,能颠覆规则,也能建立标准。短剧行业精品化的进程中,厂牌和创作者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听花岛和马厩之间的较量,反而是推动行业走向多样格局的动力。

最后别忘了,这场“厂牌之争”对观众来说才是真正的福利。无论谁是“第一厂牌”,这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最终会让短剧更好看、更高质、更丰富,也让我们这些刷短剧的人不至于陷入“烂片荒”。

标签: 短剧
马厩大战听花岛,谁才是短国厂牌第一?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