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否极泰来

作者 / 西贝偏北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最近的鲁豫,很忙。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里,她坐在台下当领笑员,笑点精准,点评犀利,从容不迫的气场像极了见惯风浪的老江湖,还能现场给演员指点改稿,在热搜上,成了“最懂脱口秀的人”;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主持人季》里,鲁豫化身带教老师,展现了作为顶尖主持人极强的专业性;做客第八季《圆桌派》,她作为唯一女嘉宾和老友窦文涛、许子东、马家辉从短视频时代聊起,最终聊宿命、聊选择的唯一性和目的性,爆出不少金句。

更重要的是,她还在不断扩容自己的“品牌节目”。

她在B站持续更新影评和访谈《陈鲁豫的电影沙发》,持续更新播客《岩中花述》,今年更推出了新视频播客《陈鲁豫慢谈》,首期与易立竞对谈便突破300万播放量,之后又与窦文涛、陈奕迅深聊人生与创作,单期时长超过90分钟,却让人意犹未尽;最新一期是和嘻哈、王悦的“三厨狂喜”,聊女性之间的爱、治愈与相互托举。

不仅如此,她在《热浪之外》谈女性成长,全网播放量破千万;在《豫见她们》这个全女《圆桌派》中延续女性议题的思考;甚至跨界翻译了加拿大作家海莉・麦克吉的《年龄是一种感觉》,在新书分享会上谈衰老与时间的馈赠。

几年前,鲁豫还是那个因说“真的吗,我不信”黑红出圈的主持人。

她是被全网吐槽最多的主持人之一,B站上考古她的“名场面”合集可追溯到2018年。在断章取义的片段中,她语速轻快、提问有时像闲聊,表情偶有夸张,不似传统深度采访者那样亲切、彰显深度并给对方留足体面。有人说她太傲慢,提问太“脑残”没营养,还批她不懂尊重,做节目“二郎腿翘得那么高!”

哪怕凤凰卫视为她量身打造的《鲁豫有约》是现象级爆款,收视率是一度高达5.2%,并从周更变成了日更;哪怕她采访过半个华语圈——从演艺界到音乐界;从体育界到文化界;乃至商界的马云、王健林、董明珠……她的采访履历几乎是一部华语社会的名人史。

奇怪的是,这些成就并没有让她被视为“杰出的采访者”,反而被一句“真的吗?我不信”所掩盖。那句本该是好奇的反问,成了被无限放大的标签,也成为质疑的起点——“她到底有什么背景?”“凭什么拿到这些资源?”

短短几年,鲁豫的风评反转得比热搜还快。那个当年被吐槽“情商低、只会尬聊”的主持人,却在55岁这个当打之年,完成了自己的弧光——从“访问者”变成“表达者”。

有人说她洗白了,其实不然,在kk看来,她只是用作品“从不下桌”,才换来了被这个时代重新看懂的机会,如岩中花般倔强又坚定地生长

一、真的不专业?我不信

围绕鲁豫的争议,核心始终是“德不配位”——许多人觉得,她似乎靠着不高的专业能力,获得了远超实力的资源和地位。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做到凤凰卫视一姐的主持人,就是一个能力不行的傻白甜?

怎么可能。鲁豫的主持人之路,经历过很多次“变奏”。

早期,鲁豫的主持风格接地气又透着犀利。学生时代的她点评模特比赛,鲁豫不同于常规主持人的吹捧打圆场,反而开玩笑道:“我看了这么多模特,她们也就是比我高点、比我瘦点、比我美点,其他也没什么区别嘛!”

面对央视文艺部导演张晓海到北京广播学院挑选主持人,鲁豫剑走偏锋,她首先问道:“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留大胡子?”接着又问:“你们三个人是中央台最年轻有为的导演,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 这两个问题角度新颖犀利,让张晓海一时不知所措,惊出一身冷汗。但也正因如此,鲁豫脱颖而出,成为了《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

1996年,扔掉了央视的“铁饭碗”的鲁豫在出国去透口气后,接过了凤凰卫视递来的橄榄枝。

她参与过很多大型项目,97年香港回归那场 60 小时的直播,她几乎没合眼,用一口平稳的声音把时代的心跳传进荧幕;同年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她又用冷静中带温度的语调,把新闻的理性与人性的悲悯掰成恰到好处的平衡。两场硬仗打完,她成了凤凰最稳的一张牌。

这也是她回顾作为新闻人自豪感的原因,“那是一个新闻从业者最有存在感,职业最骄傲的时刻。”

在《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的松弛感磨炼后,2002 年,《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横空出世,让她登上了访谈界的神坛。凤凰专为她量身定制节目一直延续至今,上万场访谈构成了中国的口述史样本,她也成为“华语界的奥普拉”。

而大量被切片的访谈,也是她密集“黑料”的由来。比如问贫苦的小男孩“为什么不吃肉”是“何不食肉糜”;问郭敬明“你自己饿了不知道吃饭吗”是没营养;在周迅说“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拍《龙门飞甲》和所有想合作的大导演、演员合作)”时回答,“我不理解”是情商低……看了完整的采访后,kk只觉得真实而有趣。

小男孩话语简短,她的引导让他能讲出更多故事;郭敬明靠助理在冰箱里填补食物活着,是个大工作狂;拍《龙门飞甲》时的周迅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有那种激动雀跃的心理的确值得探究……鲁豫是完全站在观众的立场,作为“嘴替”问出一个个挖掘嘉宾内心真实想法的问题的。

因为她的主持风格始终围绕“倾听” 构建核心竞争力。她深谙访谈的本质是 “让他人说话”,因此刻意收敛锋芒,甚至用 “装傻” 式引导卸除嘉宾心防,这种 “藏锋于拙” 的策略被心理学家武志红赞为 “成功的隐身”—— 她从不以“掌控者” 姿态主导对话,而是以精准的提问设计为嘉宾铺就表达路径,在看似 “留白” 的交流中挖掘深层故事。

鲁豫的“装傻” 并非真的懵懂,而是精准的沟通策略。对自带气场或略显自负的嘉宾,她会以看似 “基础” (或者对某专业知识欠缺理解)的提问放低姿态,避免对抗感的同时激发对方的表达欲。

面对陈佩斯这类兼具专业分量与人生厚度的老艺术家,鲁豫的核心策略是“接梗” 与 “共情”,以平等的对话姿态激发对方的表达欲。在谈及话剧创作的资金压力时,陈佩斯自嘲 “接广告就是要排话剧的信号”,鲁豫立刻接话:“他们说看你拍了黑牛豆奶的广告,就知道又有新话剧要上了?” 精准呼应了外界对陈佩斯的 “默契认知”。

采访章子怡与范冰冰时,两人未开场便在到场时间上暗自较劲,对话中更频现“明捧实踩” 的机锋:范冰冰称 “演顶级女演员就想章子怡就好了”,章子怡反讽 “谁敢娶你这样的女人”。面对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交锋,鲁豫没有打断或转移话题,而是以 “你们拍戏时会不会也这样互相‘调侃’?” 轻轻带过,既给了两人表达的空间,又避免冲突升级,最终让这场对话成为折射娱乐圈生态的经典片段。

而采访吴孟达时,她则反其道而行,多次追问吴孟达是否会与周星驰再合作(这是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甚至在对方回答前抢答“你肯定会说有机会肯定还会合作”,这看似是“说嘉宾的话让嘉宾无话可说”,但这带有一些激将、预设的提问,才引出了吴孟达的金句:“你说错了,只要我不死,他还没退休,我们还是会合作。” ‌

纵观主持人界,有的人插科打诨高情商,最后你好我好大家好,实则挖料的信息量为零;有的人引经据典展示才华,凸显的不是嘉宾而是自己……相比于他们,鲁豫选择“不聪明”,却能让被采访者被听见、被看见,有更充分的表达。

回望这些节目,作为主持人的鲁豫看起来平庸,实则精准;看似退让,实则掌控。她是那种你反应过来时才发现——节目好看,其实是因为她在。

二、努力的天才

在众多华语主持人中,鲁豫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存在。

她的职业轨迹像一场高歌猛进的征伐,从清华附中、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一路走来,从众选拔者中脱颖而出加入央视,又能在凤凰卫视打响口碑成为一姐,和和她从小的天赋与性格密不可分。

鲁豫的记忆力极好,这种天赋近乎“超能力”,她能在短时间内记下整篇资料、嘉宾的关键语句、乃至对方情绪变化的节奏。十几分钟的发言稿,只要看一眼,她强调,只是一眼,她就能全部记住,完全脱稿。

这种天赋在1998年的《凤凰早班车》章彰显得淋漓尽致,她天天凌晨4点起床,在化妆时一目十行地读完晨报,再立即进行录制。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让信息不出错地播报完已经很了不起,可偏偏她不是照稿念,还要用聊天的语气去“说新闻”。

在与窦文涛回顾那段经历时,她讲述了自己的“努力羞耻症”。虽然有天赋加持,但她仍在每一次采访前把嘉宾所能看到的所有文章、资料都记住,才能看起来在主持时足够松弛,毫不费力,犹如聊天。

她曾采访过牛群,开场牛群还觉得鲁豫很随意,提的问题似乎“不懂政治和官场生态”,但最后牛群发自内心地感叹,鲁豫有点东西,她的每一句“听说”“传闻说”的背后,都是大量的调查和备课,才能对每一个问题以及问题的衔接信手拈来。

在无数的访谈、交流里,你能看到鲁豫不输任何你熟悉主持人的丰厚知识储备。

《圆桌派》第八季里她聊碎片化信息对人的影响,提到了的对于脑2024年牛津的年度选词,“脑腐”,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其含义,指的是“人类思维思维能力下降,只能接受碎片化信息,也就是人在慢慢变傻”,这种快速调动大脑储存的复杂信息并诠释的能力本就不简单,更重要的是她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既不是炫耀学识的掉书袋,也不是爹味说教,这就是她的专业素质。

在最新一季《脱友》里,贾耗讲段子引用契科夫的名言做梗“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而鲁豫在点评时,同样回以契诃夫的名言,也让很多有同感的观众会心一笑,甚至可以说是升华了贾耗的表达。

相比曾经的羞耻,现在的鲁豫坦然承认并认可自己的努力:“这么多年我就是很辛苦,我就是很努力,我在每一个工作前,都会做很多很多准备工作,我觉得自己特别酷”。

她的底气,不仅源于年龄的增长和智识的积累,更仰赖于时代的变化。在那段争议不断的岁月里,她曾试图以“清者自清”应对,而现在的她,终于可以敞开心扉地自我表达。

三、终于,她被时代接住了

“我五十四了,有什么不敢说的呢?”

这场迟到的双向奔赴,一半是鲁豫主动向世界敞开了门,一半是时代终于读懂了门里的人。

鲁豫开始把藏了大半辈子的故事摊在阳光下,不再只做那个“倾听别人的人”。天赋不是凭空来的,儿时的孤独也不是秘密,连录节目时后台的琐碎与紧张,她都愿意拿出来聊;甚至坐在易立竞对面,把话筒转向自己,允许别人剖开她的过往、追问她的困惑,这份 “把自己当嘉宾” 的坦诚,比任何访谈都更有力量。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她更是卸下了“专业主持人” 的壳,为选手的故事红了眼,让情绪顺着眼眶往外淌 —— 这是她从前绝不会在镜头前露的 “软肋”,如今却成了最打动人的 “铠甲”。

她不再只是引导,开始把自己的想法揉进话里,哪怕这份主观会引来争议,却让观众觉得“原来她和我们一样”,这份亲近,慢慢捂热了曾经的误解。

而时代也刚好在此时伸了手。观众早看腻了完美无缺的人设,那些被滤镜裹着的“神”,不如一个有瑕疵却敢真实的人来得可爱。从前网络上截一段她的话就骂 “尬聊”,断章取义就说她 “傲慢”,可当她把完整的自己亮出来,大家才发现,那些所谓的 “槽点”,不过是被切割后的碎片。

正如她总被批判“跷二郎腿”,她因为穿短裙不得已的坐姿,到现在她岔开腿坐,会有女孩表达认可,“为什么只有男生可以岔开腿,我也愿意岔开腿坐。”

此外,鲁豫与时俱进、不断磨炼而更加扎实的本领,在这个去中心化的自媒体时代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岩中花述》里,她跟小帕聊“我们从来就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把女性的委屈与不甘聊得戳心;贾玲跟她说 “姐姐,我开始正视我的才华了”,这句话她转用到了四个女性围着圆桌聊天的《豫见她们》中,犹如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既感染了其他嘉宾,也聊出了男女在公众场合表达观点和自我意志的不对等,对于自己能力的不自知。

回望这些年,能挖深料、排得上号的人物深度访谈越来越少,鲁豫的价值也愈发清晰。她从未离开过访谈这张桌子,手里的话筒握了二十多年,采访过的人能拼成一部微型社会史,可直到 55 岁,她才敢说自己有 “表达者的资格”。明明早就有足够的底气骄傲,那份 “配得感” 却始终慢半拍——这份清醒与克制,恰恰让她的坚守更显珍贵。

说到底,不是鲁豫突然变了,也不是时代突然好了,而是她敢把真实的自己交出去,时代也刚好学会了好好接住,而这份迟来的自我认可,让那个曾被误解包裹的主持人,终于在观众心里,活成了有血有肉的“鲁豫”,更让鲁豫在职业赛道上,走得比从前更稳、更坚定。

标签: 鲁豫
鲁豫,否极泰来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