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当个“留子老鼠人”成为新流量密码

作者 / 安   济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现在的抖音留学赛道事越来越热(诡)闹(异)了。

大号名为“白日梦想家”的博主,一周涨粉超82万,分享着他吃临期食品、自言自语、在公园长椅睡觉,打扫印度室友留下的一片狼藉的“流浪汉生活”日常。而在其小号,又化身标准文艺青年,写一些余华式的文字,算是把互联网玩得明明白白了。

其他最近火起来的“留子”博主,像奉行“能省则省”的李宝善,为讨要生活费要跟家长掰扯一个小时,首尔老蒯的主页写着“免费治疗首尔病”,把在首尔的出租屋装饰城东北农村小房,日常就是发呆,养花(还是假花)和去公园撞树……

短视频,一场关于海外留学生的“生活展览”正在上演。一边是这些在异国他乡“过苦日子”、昼夜颠倒的“老鼠人”的博主,记录在狭小宿舍里赶论文、在廉价超市精打细算采购的日常,用尖锐的自嘲解构着传统“留学精英”的光环。

另一边,则是一些依旧在精心打造“精英”人设的博主,从不久前被曝光的“联合国演讲作假”事件,到住在曼哈顿富人区、开着豪车的有钱留子,他们仍在延续着这个赛道过往光鲜亮丽的体面叙事。

与此同时,一个有趣的反向流动正在发生:杜海涛、杨天真等国内知名艺人及网红,在出国深造期间,也持续更新着他们的海外vlog。然而,他们的视角更像是“明星体验生活”,与“老鼠人”留子充满烟火气甚至略带狼狈的“真实生存实录”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股风潮的深处,实则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矛盾与张力:平台算法与用户心智,正在同时奖励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极致的“真实”,与完美的“人设”。而这场“真实”与“人设”的博弈,不仅塑造了当前留子博主的众生相,也悄悄决定了他们网红之路的未来。

一、从“平民”自嘲到“精英”人设泡沫

当我们将镜头拉近,审视抖音上留子博主的众生相时,会发现内容已然分化出截然不同的两极。

A面是粗糙而真实接地气的。以“白日梦想家”、“李宝善”和无数自称“老鼠人”的博主为代表,他们主动撕掉留学生活的滤镜,将其中不完美、甚至有些狼狈的一面暴露出来。熬夜复习的焦虑、为了省钱自己研究厨艺的笨拙、在狭小出租屋里的自娱自乐……这些内容非但没有劝退观众,反而通过“自黑”和“玩梗”引发了巨大的共鸣。

这种“反精英”的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内容的“降维打击”,用接地气的姿态消解了距离感,代表了当前内容创作中一种强烈的求“真”趋势。

与他们路径不同但精神内核有几分相似的,是像“李要红”这样的博主。她以在国外街头大胆搭讪、个性张扬的风格走红,与外国男友恋爱、回国开演唱会、出歌,甚至连分手都能登上热搜。她的内容虽然并非“老鼠人”式的拮据,但其内核同样是对某种既定“人设”的挑战——她展现了一种与国内主流规训不一致的、更为奔放自由的生活(恋爱)方式,这种“出格”本身,对于屏幕前的观众而言,就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带网友窥见更广阔世界的窗口。

与此相对的B面,是精致的幻象。回顾最早一批在海外拍视频的博主,要么通过分享生活、工作和美食,照见高学历的中产阶层在国外自如的生活状态,要么在短视频里插科打诨,搞直播,与同在海外的华人一起玩耍。此类博主主要还是展示符合大众想象的留学生日常,豪车、别墅、西餐,构建网友对留学的初始想象。

而对“精英”人设的追逐,在后来逐渐走向极端,直至泡沫的顶点与破灭。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联合国演讲作假”事件便是典型。以某美女博主在联合国总部演讲的爆火视频为标志性事件,以“演讲”、“参会”为名发布视频,打造高端国际化标签的博主并不少见。然而打假人士研究一番后发现,其中多数人参与的只是联合国官网明码标价的付费参观活动或定制活动。

其包装手法也呈现出流水线模式:在联合国旗杆下合影、在空荡的会议厅摆拍、配上精心撰写的“分享重要议题”的文案。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利用信息差为个人背景“镀金”,也反映了在内容同质化竞争下,部分留学短视频博主陷入诚信危机,不得不依靠虚构来维持光环的困境。

二、流量密码:平台、情绪与身份认同

极致的粗糙生活与超级有钱人在美国才能过上的奢华生活,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内容,能在同一时期收割巨大的流量背后是一场由平台算法、用户情绪与身份认同共同导演的复杂戏剧。

平台算法的精准助推是不可忽视的引擎。抖音通过#留学日常 #海外生活 #文化碰撞 等标签,高效地将“老鼠人”的辛酸自嘲与“精英”的光鲜亮丽分门别类,并精准地推荐给对此感兴趣的不同用户群体。这套分发机制,就像一个高效的“内容筛子”,既为“文化冲突”和“身份探寻”这类内容提供了爆红的土壤,也无形中鼓励了创作者向这两种极易被标签化的极端方向靠拢。

这意味着更清晰的定位和更高的曝光概率,毕竟如白开水般上课、赶due的留学内容和大多年轻人的生活并无差别,在短视频平台就显得毫无看点。

而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来源于用户情绪的复杂投射。对于“真实感”的渴望,在当下达到了峰值。“老鼠人”的生活,虽然粗糙,却提供了极强的替代性体验和情感共鸣。无数有过类似奋斗经历的网友,或是对海外生活充满好奇的围观者,在这些视频里找到了“世另我”的亲切感。那种熬夜后的黑眼圈、省钱时的小机灵,都充满了未经修饰的“活人感”,这种真实感与网友建立了原始的信任纽带。

与此同时,市场对“理想自我”的想象需求依然旺盛。“精英”人设恰好满足了部分用户对更高阶层生活的向往与猎奇心理。看着博主在曼哈顿的顶层公寓里俯瞰夜景,在名流酒会上谈笑风生,能带来短暂的“代偿式”满足。然而,这种情感投射往往更为脆弱,一旦“镀金”的人设出现裂缝,甚至彻底崩塌,带来的反噬也尤为猛烈。

除此之外,无论内容风格如何分化,一种共通的乡土情感联结始终是有效的流量密码。无论是“老鼠人”在异国他乡煮的一碗家乡美食(很可能只是精打细算省下的螺蛳粉),还是精英博主不经意间流露的方言口音,这些带有家乡元素的内容,都能瞬间唤醒屏幕前观众的集体记忆与乡愁,使评论区成为一个巨大的情感出口。

而这种情感出口,就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因为很少有网友能抵抗基于共同文化背景的身份认同,所以才能产生跨越内容风格、直击人心的深层力量。

三、在“真实”上构建IP与商业化

当流量蜂拥而至,现实的问题便浮出水面:这些留子博主将走向何方?他们的狂欢与分享,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事业?答案或许依然要从“真实”这块基石上寻找。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本身正在进化。平台方也意识到了单一化内容的隐患,开始加码扶持更多元的记录。例如,抖音推出的“看见100种生活”等计划,从官方层面激励真实、多元的生活记录,这为更多非典型、非精英的素人博主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一批更具专业素养的留学生博主开始涌现,他们或以电影级的质感打磨旅拍视频,或深耕某个极其垂直的领域(如旅行、科普等),“留子”赛道也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向专业化、深度化的方向演进,以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

然而,与高涨的流量热度相比,其商业变现的路径却显得有些模糊和滞后,目前整体尚未形成大规模、成熟的商业化风潮。大部分博主仍处于积累粉丝和塑造个人IP的阶段。不过,一些可行的路径已初现雏形。

首先当然是带货。博主可以凭借积攒的粉丝量和流量,在分享海外生活的同时分享好物,实现带货,或者基于对当地生活的深入了解,与海外本地商户(如餐厅、旅行社、品牌)合作,进行软性内容植入或直播带货,赚得收益。

其次,知识IP与私域转化。这对于在特定领域有专业积累的留学生博主尤为适用。他们可以通过分享留学申请干货、专业学习经验等垂直内容,吸引精准用户,再引导至私域,通过标准化咨询流程,转化为付费的留学指导或知识服务。这是一种将内容影响力直接变为专业服务价值的“轻资产”模式。

更重要的是,留学生活会结束,当博主完成学业回国后网红之路怎么走,他们在海外积累的IP影响力和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便成为核心资产。无论是投身电商,带货小众品牌,还是回到家乡推广特产,宣传文旅,亦或是转型为跨文化内容创作者,其商业价值的核心,都在于能否将在海外建立的“真实”信任度,平滑地转移到新的领域。

从“老鼠人”的自嘲狂欢,到“精英”人设的黯然退场,抖音上的留子百态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年轻一代对真实性的极度渴望与对人设滤镜的复杂心态。平台的算法可以放大某种情绪,但最终的用户用脚投票,正逐渐将流量引向那些更有“活人感”的角落。

对于留子博主而言,最大的挑战并非如何制造下一个爆款,而是在流量与真实感之间找到那个危险的平衡点,其生命力的根源,都将归于他们能否在内容中保留那份可贵的、笨拙的却触手可及的真心。这既是内容创作的终点,或许也是所有想在抖音上留下印记的创作者,共同的起点。

标签: 抖音
在抖音,当个“留子老鼠人”成为新流量密码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