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包就能救剧?那烂剧演员该先转我100块

作者 / 小   刀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最近几天,明星发红包又成了内娱的热点话题。

前有陈哲远为庆祝《一笑随歌》热度破9000,豪气发出28888元红包;后有徐振轩、王影璐、辛云来、蒋依依、王玉雯组团参与#心动礼遇季#活动,每人8888元整整齐齐送上。网友一边抢红包一边调侃:“这年头追剧、刷微博还能领钱,明星终于卷到给观众送钱了?”(ps:微博你是不是真没招了,开始让明星发红包了bushi )

事实上,艺人自己掏钱发红包,早已成了剧宣和平台的“小心思”。红包不再只是红包,观众手指一点,收获的不是钱,而是一种被“宠”的错觉。而艺人,顺便收获了热搜、好评,还有那种看起来很“接地气”的人设。

但当红包从福利变成套路,当观众的注意力被塞进一个个红包里,问题也越来越刺眼:艺人尤其是有剧集或者综艺在播的艺人发红包,究竟是在和观众互动,还是在给观众发“封口费”?

红包营销成主流了

红包营销这事儿,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一路卷上来的结果。

以前的剧宣多朴实,演员发发自拍、写几句感谢、抽个签名照,靠粉丝自行造势。如今剧集一窝蜂上线、观众注意力碎成渣,平台热搜价格直逼广告位。流量贵、口碑难,怎么办?发红包。真金白银一撒,热度立刻有了,流量立刻活了。

陈哲远作为内娱第一个发红包的明星,从2023年开始,累计红包金额已经约有 48.8万元。包括多次零散金额,如0.88元、0.99元等;2024年春节发了约14万元;2025年1月28日(除夕)骨折住院期间连发3个红包,每个49999元,合计近15万元。

更重要的是,陈哲远的红包一直是面向所有微博用户无门槛发放,每次都用上吉利数字,已经形成他个人的剧宣传统。可以说,陈哲远的形象也已经与真诚、大方强关联,网友都称其为“内娱财神爷”、“散财童子”。

女明星里,赵露思一度紧随其后。《珠帘玉幕》上线期间,她在微博连续两天发红包,第一天发了49995元,第二天发了49999元,两天累计近十万元,当时被夸“露思笑起来甜,撒钱都甜”。还有网友调侃说:“抢到露思的红包,我立刻原谅了编剧。”

这调侃其实恰恰说出了行业的真相——剧宣太卷,钱是最直接的破冰礼物。虽然剧情不够炸、话题不够新,但是钱给出去,就能瞬间拉动网友参与度,一个红包甚至能顶十条通稿?!

《九重紫》更是把红包玩成了“剧情联动”。主演孟子义、李昀锐发红包不走寻常路,圆房当天发“喜糖红包”,剧情高潮发“紫气东来红包”。观众边磕糖边抢钱,气氛直接拉满。那段时间,许多讨论《九重紫》的热搜词条都夹带着“红包”二字。可以说,红包成了剧宣的续命针。

毕竟,发红包,比发海报有效;发红包,比买热搜划算。

陈哲远在《一笑随歌》热播期间发了一个28888的红包,轻轻松松登上热搜,剧集相关话题的热度曲线也随之上涨。对一个影视项目来说,这种热度反馈已经是奇迹,不过,也很难不让人猜想这是一场艺人与微博平台的联合营销,毕竟这两天考发红包上热搜的艺人不要太多。Anyway,发红包,正在发展成为剧方最划算的“广告投放”。

可以预见的是,这股风肯定还会继续吹。剧集竞争太激烈,预算太紧,发红包既能制造话题,又能提升艺人好感度,是剧宣的“低成本高收益”。不过问题也在这,发红包容易,发出记忆点难。观众抢红包的手速永远快过剧情入脑的速度。钱能买到热度,但却买不来真正的好感啊。

01、一场三方的心理博弈

说到底,红包这事儿还是太考验人性了。

网友抢到红包那一刻的快乐是纯粹的,手一抖,余额就多了几块钱,谁不想天天有这样的好事发生。更何况,这红包来自屏幕上看到的艺人,那种“被明星翻牌”的感觉,也具有极强的杀伤力。陈哲远发红包那天,评论区里充斥着“谢谢哲远哥哥,我去补剧!”“领了你的红包,不追剧像话吗?”

红包营销的一部分核心,正是在于这种“人情绑定”。有些观众真的会因为抢到了明星的红包,而把给剧集写好评当作是在回应一种友善,不愿再对艺人本人的演技、演员所主演剧集产生苛责。

可问题是,这种温情太短了。红包带来的是即时快感,不是长期好感。观众不会因为拿到几块钱就忽然觉得剧好看,最多是多了一点讨论欲。在《一笑随歌》的豆瓣短评区,就有人留言:“领了陈哲远红包,不好意思打低分,就不评了。”这种“沉默的好评”或许解释了某些剧为什么评分不高但话题不断。

艺人这边其实也心知肚明。红包不只是红包,最主要的是还能做人设——发得多、发得快、发得花,观众立刻贴上宠粉标签。陈哲远被夸“实诚男孩”,赵露思被夸“大大方方”、孟子义被夸“很会整活”。这些二次传播的形象红利,甚至比角色带来的红利还稳。

以及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红包营销也在塑造一种“惯性依赖”。当艺人为一部剧发了红包,下一部剧如果不发,是不是就更没人看了?观众的期待被养高,平台的数据被喂大,营销的门槛被推上去,最后苦的,还是演员自己。

更关键的是,当“发红包求热度”成为宣发常态,其他平台会不会也开始跟进?抖音、小红书有没有可能也卷进红包大战?毕竟,当微博默认把“发红包”当作剧宣玩法,它其实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钱买注意力”的阈值。

事实上,目前很多红包活动本身就是微博主导的。比如这次的#心动礼遇季#,就由微博策划发起,邀请明星集体发红包造势。说是宠粉福利,但实质上,是平台与明星的一场双向营销。微博提供资金支持或技术配合,明星提供流量和话题,平台赚的是日活、留存与热度。可以说,演员们在为剧宣造势的同时,也在为微博打工。

只是,当热度被一次次用红包堆起来,观众的注意力被反复透支,这种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微博赚到了流量,演员得到了热搜,但真正被忽视的,是作品本身的存在感。

02、与其卷营销,不如卷内容

红包营销的风起云涌,背后其实是整个影视行业的求生本能。

比如过去两年“云包场”层出不穷,剧集不爆,主演自费包场请观众追剧。看似“大方宠粉”,实则都是在用钱补窟窿。平台投入高、剧方回报低,拿高片酬的演员自然就被拉下场共担热度压力。

云包场、线下直播、线上发红包,统统成了艺人尤其演员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焕羽》《榜上佳婿》等剧集都曾因热度拉胯,主演团队纷纷上线“云包场”,死活也要把“平台损失的”补回去,向平台赔罪。只不过业内叫得好听——风险共担。

说的直白点,演员们发红包,本质上也是在为剧集成绩买单。过去演员负责表演,现在还要负责造势。一种身份但身兼三职,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热度创造者,还是风险分摊者。

短剧的崛起,更加速了长剧演员的这种焦虑。短剧周期短、爆款频出、反馈快,让传统剧方压力倍增,迪丽热巴这样的头部流量甚至都开始下场演精品短剧了。对于长剧演员来说,发红包俨然是当下最低门槛、最高性价比的一种剧宣手段。

可当所有演员都在包场、抽奖、发红包,观众的疲惫也是可以预见的。要是发红包真能“封口”、真能买到好评,那以后谁还认真拍戏?赚两千万片酬,发五十万红包就能洗口碑,这笔生意,哪有不划算的?

从行业角度看,“红包内卷”也只是表象,归根究底还是要回到整个行业对流量的焦虑上。剧太多、热度稀缺、观众挑剔,每一环都在逼迫艺人卷宣传。然而好作品,从来不需要靠红包换好评。内容的品质不会被红包掩盖,观众的眼睛也不接受贿赂。越想用红包买口碑,越容易适得其反,因为大家迟早会反应过来演员是在“投机取巧”。

发红包不是原罪,但如果剧集本身质量不佳,再大的红包也终会沦为遮羞布。所以啊,真要让观众闭嘴,演员们与其发“封口费”,不如先拍出一部让人无话可说的好剧。

标签: 红包营销
发红包就能救剧?那烂剧演员该先转我100块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