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冤种感”:谁偷走了我们对预制菜的信任?

“全是添加剂!”“用预制菜就怕宣传的现炒现做!”“饭店大部分就没有现做的!”……

近日,西贝餐饮这场舆论风波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火热阶段,大家直呼:都喝点丝瓜汤,消消气吧!

而9月14日,西贝方称,为了保护门店后厨的正常运行,宣布暂停后厨的参观。

但这场争议背后,却推动了餐饮行业开始重视对“预制菜”使用的规范:预制菜,到底该如何与消费者坦诚相见?

根据艾媒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490亿元。

西贝的这场battle遭遇并非个例。

从“锅气”之争到“科技与狠活”的质疑,消费者其实并非拒绝预制菜本身——而是拒绝信息不透明化所带来的被欺骗感。

当“现炒”成为宣传标签、而实际出餐却依赖标准化预制菜的工艺,信任感就遭受到了崩塌。

这场风波表现出了整个预制菜行业的一场信任困局——企业追求效率,顾客渴望真实

那么,只有当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或许预制菜才能从“背锅侠”变成真正被理性看待的食品选项。

花了钱,却像吃了顿“假的”?

花了钱,却吃了工厂货?这或许是许多消费者面对预制菜时最快反应出的心理呐喊。

实际上,这种面对预制货,消费者的“冤种感”最直接的就是来源于就餐时价值感知的严重失衡

当我们直接在网上购买的一份预制菜和线下大厨现炒的预制菜美食同样价格,甚至大厨现炒价格更高时,消费者心理的天平瞬间就倾斜了。

网友表示:省去了大厨手艺、省去了灶火能源、省去了现场烹饪的空间与时间成本,为什么最终到我口中的价格,却和真正现炒的美味还相差无几?

这种质疑背后,是消费者没有直接看见的“成本明细”。

预制菜本身是节省了后厨人工,但它同时也在中央厨房增加了研发、生产线、冷链物流和品牌营销的巨大投入。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餐饮行业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自2018年以来,中国餐饮行业的连锁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餐饮行业市场竞争就逐步加剧,同时消费者们对于品质、服务和品牌的需求日益增强。

对于餐饮企业言,只有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是确保产品品质、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

所以,他们选择应用预制菜的解决方案,想要稳定出品品质、降低后厨复杂度、加快出餐速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标准化、可持续的供应体系。

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

更关键的,餐饮行业的选择导致的是体验感的全面降级。

中餐的灵魂就是“锅气”,那种厨具不断碰撞的声响、食材下锅的爆香、灶火腾起的视觉冲击……

而这些却在预制菜这里消失殆尽

吃饭变成一种纯粹的生理补给,而不是一场情绪以及感管的满足。

再加上无法调制的口味、“千菜同味”的工业化标准感,更让人产生“在吃流水线零件”的冷感。

“科技与狠活”逐渐得就变成了预制菜的重要标签,就直接摧毁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价值认同。

其中陌生而冗长的添加剂名词——谷氨酸钠、焦磷酸钠、山梨酸钾……

每一个都在用户心中是处于“不天然”、“不健康”的存在。

我吃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知情?

不在乎是否预制,只在乎你是否告知事实。

这场信任危机,并不是来源于对工业化和效率的排斥,而是消费者对于信息透明度缺失所带来的“背叛”。

中国新闻社在就此事发表观点中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知情权与选择权被剥夺,消费者就彻底成为了“信息不同步”博弈中的“冤种”。

强制消费与知情权缺失,是引爆舆论的第一引信。

消费者支付了现炒菜的价格,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了预制菜。

这种食品安全性的无法保证,被广泛视为一种商业欺骗。

关键并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能否达到美味标准,而在于消费者是否拥有知情选择的权利

“如果我知道它是预制菜,我愿不愿意吃是我的权利,但你不能直接剥夺我的选择机会”。

标准与监管的模糊,也就为这种不透明提供了生存的方向。

目前,关于什么是预制菜、哪些添加剂必须明确标识、在外卖平台或餐厅菜单上应以哪种方式告知消费者,都缺乏了强有力的、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标准。

没有规矩,则行业易趋混乱。部分规范企业可能主动透明,但更多企业会选择“能不标就不标”

消费者就陷入无从判断、无从选择的困境,信任基石就开始崩塌了,更多人不愿意选择外出就餐。

品牌的集体性沟通失语,进一步加剧了信任的瓦解。

绝大多数品牌在营销预制菜时,极力宣扬其“便捷、美味、多样”,却刻意回避其工业化生产的本质。

它们不谈加工工艺、不谈添加剂的功能性与安全性、更不愿揭开后厨真实面貌。

这是一种逃避和沉默,在互联网时代无异于将解释权拱手让给质疑者,放任“全是科技与狠活”的负面想象不断发酵、蔓延。

吃的不只是饭,更是人间烟火气

外出就餐,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节日、家庭、朋友聚会等这些情感寄托的相见。

然而,中餐的核心情感价值,往往与“家”和“匠心”息息相关。

“妈妈做的菜”代表的是无私的爱与关怀,其背后是“手工”、“现做”和“用心”;而名厨的招牌菜,则象征着“手艺”、“经验”与“锅气”。

这两种味道共同构筑了我们对“好吃”的深层理解:它必须承载人的温度。

“预制菜”、“中央厨房”却打破了这份情感价值,站在了这场选择的背立面,自然也就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其实,目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受够了高效的生活模式,开始从一味追求“效率”转向追寻“意义”。

预制菜被视为一种极致效率主义、压缩生活品质的象征,而选择“慢”、追求“新鲜”和“现做”,则成为一种对抗机械式生活、重获生活掌控感的方式。

抵制预制菜,不再单单是食品本身的好坏,而是人们集体想要的更人性化、更有质感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 艾媒网— —艾媒咨询 | 2024-2025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

2.中国新闻社— —西贝突然宣布:停止开放,下架→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标签: 预制菜
破解“冤种感”:谁偷走了我们对预制菜的信任?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