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60亿预制菜巨头,发起“自杀式冲锋”

撰文|H.H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最近几天,社媒平台上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间的“骂战”。

先有前者在微博上公开吐槽西贝的预制菜,后有贾国龙绝地反击声称要起诉罗永浩;随着事态持续升级,网友们开始一边倒支持罗永浩并声讨西贝,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苦西贝久矣”。

一方面贾国龙坚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另一方面却被接连曝光相关的冷冻食材如保质期长达两年时间的西兰花等,再加上菜品本身售价并不算便宜,西贝俨然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事实上,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并非完全无法接受预制菜,关键原因在于要有知情权,餐饮企业也不能拿预制菜的成本卖出现炒菜的价格。

结合最新消息来看,9月13日罗永浩发微博称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万万没想到9月14日晚间新浪财经发消息称贾国龙在某行业群内公开表态认错,又顺带指责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这下,围绕在西贝身上的风波短时间内还不会结束。

西贝莜面村,着急又上火

罗永浩一条微博,把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直接推上了风口浪尖。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发微博表示“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作为西贝创始人的贾国龙很快进行强势回应,直言“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哪怕生意不做了也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双方在网络上的对决就此开始。

随后,贾国龙手持罗永浩当天的菜单并开放后厨直播,西贝官方还发布了《致顾客的一封信》,尴尬的地方在于此举反而加速了消费者对西贝的不信任程度。

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9月10日和11日西贝线下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下滑了100万左右,12日下滑200~300万之间,对门店营业收入造成实质性影响。

图源:西贝官方微博

随着风波愈演愈烈,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晒出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如需要解冻加热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冷冻西兰花,甚至有消费者吐槽带孩子吃的西贝食材可能比儿童的年龄都大。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在直播平台公开讨论了国内预制菜行业透明化的问题;13日晚间发布最新微博表示西贝暂时告一段落,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似乎要给这场风波画上一个句号。

众所周知,罗永浩的黑粉和喜欢他的粉丝几乎一样多,为何这次的舆论风波却一边倒支持罗永浩呢?

回过头来看,西贝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没有第一时间道歉和想办法改进,反而选择和对方正面硬刚甚至威胁起诉,这种做法本身就不讨喜。

要知道罗永浩虽然是颇有影响力的网络红人,但首先也是一个消费者,作为普通消费者对一家餐厅在就餐过后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就无可厚非,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被餐厅起诉,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很难和西贝共情。

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此次风波中西贝和消费者之间对预制菜定义的争论。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当天采用新鲜食材统一制作,而是选择半成品加工,都可以被列入到预制菜的范畴;不过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并不这么认为,原因在于本次风波发生前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是只包括经过工业化预加工、作为预包装食品,通过加热和熟制后可被食用的预制菜品,在这之中并不包括中央厨房预加工的环节,这是贾国龙敢于说出“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的最大底气。

只是对消费者来说,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西贝口中对预制菜的“文字游戏”,大家更关心的是品质和价格究竟能否匹配。

毕竟餐厅卖预制菜原本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西贝人均消费动辄上百元,却并未采取新鲜食材当天现做的方式,已经失了先机;毕竟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包括最近几年遍地开花的米村拌饭,大多采取的也是预制菜模式,只要足够公开透明便不会遭受太多质疑。

连锁巨头,何以被全民声讨?

公开资料显示,西贝莜面村成立于1998年,主打西北菜。发展初期相对稳健,首次爆火出圈主要得益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先后签约黄老汉和张爷爷,西贝在真正意义上有了爆款明星单品,开店节奏开始加快。

西贝的第二次跃迁,来自于对儿童餐的押注。2017年知名咨询公司华与华给西贝确定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广告语,主打家庭牌,仅2019~2022年间西贝的儿童餐业务营收就增长了415%。

2022年西贝向外界首次提出“专业儿童餐”的概念,2024年累计卖出超过2000万份儿童餐,2025年西贝在儿童餐方面进一步升级承诺不添加味精、鸡精、香精、防腐剂和人工色素,公开主要食材卡,将儿童餐这个业务板块持续差异化。毕竟对广大家长们来说,儿童餐的口味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要足够的健康和干净。

图源:西贝官方微博

时至今日,西贝在全国拥有400多家直营门店累计贡献超60亿的业绩,单店平均年营收为1500万元。

只不过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围绕在西贝身边的负面传闻也多次出现。

首先是创始人贾国龙对于预制菜的看法左右摇摆。事实上,早在2020年贾国龙就曾公开表态“好菜都是预制的,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也就越高”,结果到现在当消费者纷纷质疑预制菜时却又改口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其次,即便消费者和西贝官方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有较大冲突,然而西贝餐品本身的价格和品质之间也无法真正画上等号。

三只蒸饺售价29元、一个白面馒头售价21元,堪比米其林餐厅含有海参等高级食材的面点、39元的凉皮、59元且分量很少的番茄莜面等,社媒平台上有关西贝价格偏贵的吐槽随处可见。

图源:西贝官方微博

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再加上如今在线下就餐时餐厅的选择日益丰富,横向对比过后西贝显然不具备太高的性价比。以至于如今被传出预制菜风波后,餐饮巨头西贝直接引发了一轮全民声讨。

作为对比,老乡鸡等多家企业选择主动公开,如70%餐厅现做、27%左右的半预制等,餐品的预制程度会根据不同颜色来进行标注。

好消息是,由国家卫健委所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信接下来很快就能看到对预制菜的明确定义,线下餐饮门店的信息披露也会进一步完善。

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标准化的食品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不管对餐饮店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应该实现双赢效果,冲突在于此前所提到的预制菜卖现炒价格之间的不对等,通俗一点就是预制菜没有“锅气”。

客观来说,消费者并非无法接受预制菜。之所以谈预制菜“色变”,更大的原因在于行业的不规范性,就像此前315期间所曝光的梅菜扣肉槽头肉事件。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出发,我国预制菜行业仍然处在快速扩张通道。据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850亿,同比增长33.8%,随着行业持续扩张,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会达到7490亿。不管大众是否承认,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

图源:艾媒咨询

类比已经相当成熟的市场,同样如此。以邻国日本为例,上世纪后半段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观念日益开放,更加方便快捷的食品成为刚需,具备预制菜属性的冷冻食品就此应用而生。

时至今日,日本作为整个亚洲预制菜最成熟的市场之一,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

得益于餐饮标准化和供应链的持续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也相继出现了如安井食品、味知香等在内的多家预制菜企业。

既然预制菜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对西贝来说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要想走得更加长远,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基础。公开信息显示,从2017年至今西贝总计完成了三轮融资,最后一次是在今年初,本次风波发生前西贝的计划是将于2026年上市。

事件发生后,无论如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未来重点必须要放在正视消费者诉求上面。

在业内人士看来,西贝或许可以向老乡鸡学习,将不同菜品的加工等级直接公示给大众,信息方面必须透明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另一方面走预制菜路线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也要直接让利给消费者,而非一直端着中高端餐饮品牌的架子,说白了性价比要能够通过售价直接体现出来。

在做到以上要求的基础下,若能够通过此次舆论风波西贝带头推动整个餐饮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假以时日也并非不能重拾消费者信任。

事实上就在9月14日,有消息称创始人贾国龙在某个行业群内进行了初步表态,直言“自己的应对方式有错,从今往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不过顺带着又吐槽了罗永浩。

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后者的再次回应,这轮风波恐怕短时间内难有定论。

年入60亿预制菜巨头,发起“自杀式冲锋”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