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硅谷风险投资人张璐:后疫情时代的VC变局

时间走到Q2,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受新冠肺炎的影响,导致科技初创企业大量裁员,似乎一夜之间都转向远程工作。

除此之外,旅游业、最后一英里的出行、餐馆、广告等行业都遭受了重创。而随着疫情在北美及全球持续肆虐,这样的影响可能会绵延数月甚至数年。

根据Crunchbase数据,2020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预计在上半年达到1290亿美元。比2018年的峰值有所下降,比2019年上半年下降了7%。

在这样的背景下,硅谷投资人如何看疫情短期及中长期对于整体风投的影响?我们和知名硅谷投资人、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聊了聊。

投资速率下降、二八法则明显

疫情以来,各地封城。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数据表明,VC投资的速度与频率都下降,整体项目数量不如去年同时期。这可能是对于风险投资领域来说,最明确的短期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整体资金量没有减少。”张璐说道。根据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数据,2020年上半年涌入美国风险投资领域的资金高达427亿美元。在生物医药领域,2020年第二季度获得的风险投资额打破了历史记录。

“这也就意味着二八法则更加明显,有的公司不好融钱,但是前10%的公司很容易就超募了。” 

比如她此前投资的Accern项目,就是AI金融领域的顶尖企业,年初计划融资金额是700万,最终融到1300万,超募了将近200%。

实际上,在风险投资领域,这样的“二八”趋势已经持续数年了。这可能意味着,之前一部分投资人广撒网的投资策略已经不再奏效。在大环境趋冷的背景下,资本对于优质企业的渴求度更高了。

张璐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筛选好项目的标准更为明晰:技术解决方案和目标产业可以快速整合,需要有可继续的盈利模式而不是靠资本存活;有足够强的差异性和面对竞争对手时的独特优势;还需要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及扩张曲线。

上月消息,张璐投资的另一家医疗领域企业Mission Bio刚刚完成了7000万美金的C轮融资,也是接近200%的超募。这家公司有突破性的单细胞癌症检测技术,使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能够并行分析数以万计的单个细胞,比传统的 NGS技术的灵敏度高出50倍;其单碱基分辨率比其他单细胞DNA方法的兆碱基分辨率要高好几个数量级。通过这个技术,他们创建了业界首个靶向单细胞的DNA测序平台Tapestri,可以帮助优化血癌治疗的临床实验及评估基因编辑技术等。

“MissionBio早在2015年就将信息生物学的数据与微流控技术等技术结合进行测序,并通过整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提供个性化的诊断结果,以更好地辅助医疗的诊断监控。这对于正处于医疗整体数字化转型阶段的当下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张璐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间里,很多过去专注于后期的资本,也在活跃地进入VC领域。

“在硅谷我们常说,低潮期是投资早期的最好时机,所以很多钱涌到了早期。很多大的基金到达几十亿美金规模,现在却非常活跃的进行早期投资。”

行业大洗牌

而站在2020的中后段往回看,这也可能是整体VC行业面临洗牌的一年。

这种洗牌,可以说是投资方向上的,也可以说是投资风格上的,甚至是基金的生死存亡。

之前如果VC主要投的零售方向,不难想象,在疫情期间可能表现不太好。也正是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有一部分基金停止投资新项目,因为这些资金需要用来帮助之前的公司度过难关。

更有甚至在,有一些基金在前半年很不活跃或者难以为继,在疫情期间倒下了。

在这样的行业而洗牌背景下,一些新的投资方向成为了这半年的关键词,其中包括:企业级服务及医疗。

为什么做企业级方案的项目会受到追捧?这很可能是因为,“疫情推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对新技术的更快整合。” 张璐说, 她投资的一家企业级服务公司Otter.ai 今年和Zoom开始战略合作, 顺应着数字化转型和远程工作的趋势,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收入增长了近7倍。

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过去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而在疫情期间,他们有压力更快的区挖掘和应用新型的技术驱动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或者工业级解决方案,来进行数字化转型,支持远程工作,进行效能提升。”张璐表示。

其中包括在疫情期间压力较大的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就算收入受到影响,可能需要裁员,但裁员之后公司还要继续前进。”这时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去提高单个员工的生产效能,然后通过技术解决方案到公司整体的生产效能。而这些需求都直指企业级解决方案。”张璐说。

除此之外,疫情的直接影响就是,医疗领域从VC往往有着畏难情绪的“高投入、慢回报”领域,变成了无法忽视的投资热点。毕竟,20%美国GDP、中国5%的GDP都花费在了医疗领域。美国医疗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Services)预测,到2026年,美国GDP会有25%用在医疗上。

在此背景下,大基金在转型医疗方向、或是寻找医疗方面的合伙人,比如A16Z新设立Biotech投资基金,Google Ventures也刚刚招聘了一位新的医疗背景合伙人,常年专注深科技的Lux Capital新加盟的合伙人也专门关注医疗方向。

而此前在医疗领域就一直重点布局的Fusion Fund,在这一机遇下成为了业内的风向标。2017年,Fusion Fund发布《2017 AI in Healthcare》报告,前瞻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方面的应用。2020 年初,张璐在JP Morgan 医疗大会上进行演讲及对话,不断推动边缘计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在过去数年间,Fusion Fund在医疗领域投资的专业性也得到了印证——如上文提到的Mission Bio,Fusion Fund是其首位机构投资者,并在此后数年持续加码;AI影像公司Subtle Medical的数个产品获FDA认证,刚刚入选CB Insights2020全球AI百强榜,并超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另一投资企业Huma.ai通过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技术的AI引擎帮助医药公司加速药物开发,在过去一个季度中增长迅速获得辉瑞、诺华、AstraZeneca、Alexion、Roche等多家知名上市药厂的高额订单。

张璐表示,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大量基金都在寻求投资医疗类项目的机会,希望能和Fusion Fund合作,通过共同投资、推荐的方式寻找好的医疗类投资标的。

除此之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还有边缘计算这类新的技术去推动。而大量VC都开始认可数字化转型需要软硬件结合的概念。

“数据的入口是传感器,是一个硬件层,你如果想要去真的去掌握数字化转型,你首先对软硬件整合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和使用数据的入口,即使是一个纯软件公司,也面临着如何更好的和客户,尤其是传统行业客户的底层结构快速整合的问题,所以Fusion Fund也一直在推进这个概念。 ”张璐说道。“虽然很多基金还是在推崇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软件正在吃掉这个世界),我们很早就开始强调软硬件整合的理念。”张璐表示,这样的理念始终指导着于基金进行进一步投资。

VC行业新的循环?

另一点值得期待的是,疫情带来的压力,对VC行业整体来说可能也能推动VC行业变化。

首先,正如上文提到,整体而言风险投资人们对投资方向的判断有了不少变化:过去投资零售、出行等行业的投资人们,正纷纷关注起了技术导向、医疗等新形势下备受关注的领域。

其次,风险投资行业里的人也在变化——要知道,当科技而非模式主导创新时,像女性、少数族裔等创始人就能够通过技术实力突破一些过去的刻板印象,更容易成功,这也是科技创新打破桎梏的一个范例。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也许疫情的种种变数,将加速VC的更新换代。

“每次经济低潮期也会促使一些大基金的衰落,但也会促进一些新的基金崛起,变革的时代总是会有更快速的上升的渠道。”张璐表示。

正如2000年的dot com危机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风险投资基金的数量经历过剧烈变动,也在资金额上有过大缩水;然而在危机期间,在低潮期投资Google、Facebook等企业的基金也在后续的年份迎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疫情背景下,面对着不断变动的市场,投资以技术驱动、有核心价值的企业,仍旧是VC们寻找投资标的的不二法门。

“疫情期间,创投领域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也恰恰在这些时候,投资人需要把资本注入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驱动行业变革与社会发展。我和Lu的投资理念非常契合,也很看好Fusion fund未来的发展,我之前多年的投资和管理经验也可以更好的支持Fusion 被投企业,希望能在未来共同寻找好的科技公司投资标的,在变动的市场里仍旧顽强生长。” Steve Goldberg是最新加盟Fusion Fund的合伙人,之前他在顶尖老牌基金Venrock做了10多年合伙人。Venrock在硅谷有超过50年历史,背景是洛克菲勒家族,投资企业包括苹果、英特尔、Illumina等。在转型投资人之前,Steve还曾成功创建了3家科技企业。除了Steve,管理资产超过2400亿美金的Lazard Asset Management管理合伙人Trevor Mottl也在去年和惠普前CTO Shane Wall共同加入了Fusion Fund。

“面对疫情,科技创新可以提供很多助力:比如帮助药物开发、病人监控、提升远程工作效能等等。另一方面,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也有机遇:在数字化转型和医疗领域,很可能都有更多有潜力的公司和亟待开发的市场。”张璐表示。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