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顺风车发布最新数据:顺风车助力“碳中和”,2020一年实现相当于181.6万吨碳减排

从十四五规划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扎实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各项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实。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分支,移动出行平台在助力“碳中和”远景目标实现方面同样义不容辞。

正值3.12全国植树节来临之际,嘀嗒出行面向全社会发起了“低碳顺风云种树,随时随地碳中和”的倡议,号召人人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参与绿色低碳出行做起,为山青水秀,和谐共生的地球生态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以及扬召数字化领先平台,嘀嗒出行在过去六年多时间里,始终践行碳中和,仅2020年一年,通过顺风车合乘出行就相当于实现碳减排181.6万吨,如同一起培植了约17万公顷的茂叶森林。

在嘀嗒出行看来,移动出行行业正在从规模和数量驱动,逐渐进化为效率和质量驱动,城市出行与环境、社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主题,这也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出行领域的生动体现。

嘀嗒出行将通过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持续推动道路及存量车辆使用效率提升,同时,通过号召包括全体私家车主在内的广大用户,在日常出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来共同助力“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     

持续推动私家车及出租车使用效率提升,嘀嗒以独特路径助力“碳中和”

作为仅次于能源供应和工业生产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终端碳排放15%,过去9年年均增速5%以上,预计到2025还要增加50%。其中,公路运输是排放量最高的交通运输方式,占交通运输相关排放能源总量的77%,而从2019年交通各子领域碳排放占比来看,私家车的排放量又占到41.2%。

可以说,私家车领域节能减排、以及出租车领域的挖潜增效,对于整个交通运输领域的碳中和目标实现,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超2亿,而按平均每辆车3.5个空座来算,目前有超7个亿的空座。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私家车车保有量将持续增长。

如何提升这些不断增加的车辆的绿色环保指数?除了车辆本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如何降低空驶率也十分重要。顺风车的价值,就在于既能满足更多人的出行需求,又能有效降低降低私家车出行给对环境的负效应。

而顺风车平台的使命,就在于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顺路出行的匹配效率及体验,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绿色共享出行文化建设,让更多用户能将绿色低碳出行作为日日可行的习惯。

六年来,嘀嗒出行始终致力于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赋能,对现有上路车辆挖潜增效。根据2020年9月数据,嘀嗒顺风车六年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在私家车低碳减排、缓解交通拥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同时,目前全国各地巡游出租车空驶率普遍在30%以上,部分城市达40%。而据统计,一辆出租车目前平均每天行驶里程大约400公里,全国150万辆出租车一年碳排放为4860万吨。如果能将空驶率下降10%至15%,即每年最多可减少碳排放729万吨,这相当于三个中等城市一年的碳排放量总和。

因此,嘀嗒出行自2017年进入出租车领域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传统出租车行业效率提升。如今,出租车“三化”——网约化、智能数字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正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通过降低出租车空驶率、提升司机运营效率和行业管理效率,逐步构建起立体高效的出租车数字生态体系,不仅推动了出租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国民打出租体验,也有效助力了低碳减排。
倡导绿色文化,全民低碳出行,共护“碳中和”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指出,要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机制,“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不仅是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两个方向着力;不仅要从生产领域探索形成制度机制和行动方案,也应从强化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因此,倡导全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意义重大。在今年植树节期间,嘀嗒出行向全体用户号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顺路分享空座做起,随时随地碳中和,让每一天的出行都更有意义。

在过去六年多里,嘀嗒出行一直致力于培育绿色、共享、和谐的顺风出行文化,比如联合发布《顺风车绿色出行宣言》,中国首份顺风车行业发展蓝皮书,联合发起首个“国民顺风日”等。同时,嘀嗒出行持续强化顺风车用户共建体系,包括联合多方首创顺风车行业标准课题研究集思会,联合发起首个顺风车用户委员会,到发起首个顺风车用户共建社区“顺风声浪”,让更多人对顺风车的本质特征及绿色合乘文化达成更广泛共识。

“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今年、“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的确定性主题。嘀嗒将始终坚持“不增加额外运力,对存量车辆挖潜增效”发展道路,致力于让出行生态系统更加高效环保,为早日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