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难替代性’分析:基于关税豁免机制与供应链视角

当前中美关税形势缓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制造的“难替代性”。本文从关税豁免机制及供应链视角深入分析。

关税豁免机制具有独立性,主要由美国进口企业主动申请。2018年7月,美国出台首批大规模关税豁免清单,彼时美国进口商因经营压力上升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申请豁免。

关税豁免机制作用显著,关税1.0时期被豁免商品占比最高达60%。2018年以来豁免清单共50轮,规模最高达1183亿美元,排除比例最高达46.2%(年化),单月占比最高达60%。主要豁免商品为纺织服装(19.3%)、机械设备(12.8%)、橡胶塑料(11.0%)等。

本轮关税豁免速度明显快于1.0时期,加税后即豁免。豁免清单金额已占2024年美国自华总进口的26.5%,主要包括手机(40.3%)、计算机(35.3%)和医药与化学品(12.9%),其中医药与化学品豁免时间点更早(于4月5日生效)。

关税豁免的原因在于缓解关税导致的成本上涨压力以及美国产业链供应链错配问题。被豁免商品普遍具有较高的对华依赖度,如橡胶塑料(62.9%)、家具(62.2%)。关税导致行业成本上升,反映为“加税比重高-行业PPI涨幅大-豁免比例大”的影响链条。豁免比例较高的行业包括家具、机械设备等。

此外,豁免前美国本土竞争力下滑明显,供需错配问题突出。中美制造业具有高度互补性,美国对自身供给不足的商品实施豁免。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纺服、机械、电气,而美国出口商品主要为矿物金属、化学品。

基于上述分析,从五个视角构建衡量商品“难替代性”的指标体系。供应链难脱钩的行业包括机械设备、橡胶塑料、电气设备、矿物金属制品业。美国自华进口价格涨幅高且对华依赖度跌幅较小的行业包括橡胶塑料、化学制品、皮革制品业。加价倍率高的行业包括汽车、消费电子、皮革制品。

依赖中国供应链、因而成本率较低的行业包括服装皮革、消费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较难与中国间接“脱钩”的行业包括消费电子、电气、机械、纺织服装。但“龙二”国家/地区的竞争力有限,部分商品仍存在“转口”现象。

风险提示:经济变化超预期可能影响内需修复;政策变化超预期可能影响内需修复斜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