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理想汽车2024年年报披露,董事长李想薪酬总额达6.39亿元,由266.5万元年薪与6.36亿元期权激励组成,后者因公司达成50万台交付目标而触发。
年报同时显示,其他高管收入同样亮眼:执行董事兼总裁马东辉年收入4027.4万元,CFO李铁年收入3916.0万元。公众对此引发热议,认为普通员工月薪需10650年才能达到李想年薪水平。
从财务角度看,李想的高薪主要源于股份支付薪酬费用,并非实际现金支付。理想汽车回应称,若李想行使该期权方案,需额外支付约2.3亿元成本,且无实际收益。专家指出,股权激励旨在绑定高管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其合理性取决于是否与公司业绩增长同步。
公司治理层面,舆论争议还源于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例如,激励协议的具体制定及施行时间未明确公开,难以消除公众质疑。此外,理想汽车在裁员风波中暴露出内部管理问题,如架构调整反复横跳,进一步加剧外界对公司治理能力的担忧。
从ESG角度看,理想汽车虽获MSCI AAA评级,但在高管薪酬与ESG指标挂钩方面仍有改进空间。2024年,公司员工流失率升至38.2%,较上年近乎翻倍,凸显社会层面“相对剥夺感”。专家建议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以平衡短期财务目标与长期社会责任。
外部经济环境也为公司推行ESG带来挑战。2022-2024年间,中国新能源车企淘汰率超90%,行业竞争激烈。尽管如此,理想汽车在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上实现优化,从2022年的2.3吨二氧化碳/百万人民币营收降至2024年的2.2吨。
综上,李想高薪既反映期权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也暴露公司在信息披露、内部治理及ESG实践中的待完善之处。作为新能源车行业的领先企业,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仍需多方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