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传媒《哪吒2》大热后为何冷静布局IP运营

在电影《哪吒2》取得超150亿元票房之后,光线传媒一季度财报引发投资者热议。财报显示,公司营收29.75亿元,同比增长177.87%,归母净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374.79%。然而,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存疑,认为片方分成及IP授权收入未充分体现在利润中。

自股价随《哪吒2》票房上涨突破40元后,光线传媒股价一路下跌超过50%,引发投资者不满。部分投资者对董事长王长田的保守策略表示质疑,尤其是在公司宣布与央视合作《红楼梦》系列动画电影后,全年片单仅剩一部真人电影。

近三年,光线参与的电影项目数量稳定在7至10部之间,且未见显著加大排片力度的迹象。备受期待的《大鱼海棠2》、《魁拔》和《大圣归来》等作品暂未列入计划。同时,阿里减持光线传媒的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

尽管如此,光线提出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并计划用30年打造50部电影组成的“中国神话宇宙”。这一宏伟目标使投资者对其未来市值预期分歧加大,从“泡沫破裂”到4000亿元不等。

王长田在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将推进股权投资动作,但具体方向尚未明确。业内分析指出,IP运营成功需依赖并购,如迪士尼、万代等国际巨头均通过大规模收购实现扩张。目前,光线旗下核心业务为猫眼与动画电影,这些布局始于2015年前后的投资战略调整。

回顾历史,光线曾因果断退出综艺赛道而转向电影领域。2014年,娱乐栏目制作与广告贡献近40%营收,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锐减至10%。同年,王长田关闭先看网,专注于电影发行渠道建设,最终通过收购猫眼巩固了市场地位。

光线进入动画电影领域的初期以小成本试水为主,直至《哪吒1》取得50亿元票房后才逐步加大投入。数据显示,《哪吒2》制作成本高达5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好莱坞头部工作室的平均制作成本(约1.33亿美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光线距离成为“中国版迪士尼”仍有较大差距。迪士尼在过去40年间投入千亿美元构建其IP生态链,涵盖电影、主题乐园及衍生品等领域。相比之下,光线衍生品业务年收入仅维持在亿元量级。

此外,国内动画工业化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项目少、价格战频繁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游戏行业高薪吸引大量动画从业者,导致动画公司运营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王长田提出“中国神话宇宙”计划,试图通过长期积累解决行业痛点,但资金来源与实施路径尚不明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