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正在掀起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武汉理工大学以“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为方针,联合科大讯飞用大模型赋能创新人才培养、革新教学形态、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以AI之名锚定“理工航向”、激发“理工力量”、共绘“理工图景”,打造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材料+”大模型:重塑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LEAD)行动,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材料科学与工程A+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与科大讯飞联手打造了“材料+”大模型——基于讯飞星火大模型架构,对学校材料学教学素材与高质量文献期刊进行微调训练,能实现复杂材料问题的精准解答、材料相关图像的智能分析、材料性能参数的快速获取和合成方案的智能推荐等,并构建了多维度的智能体应用。
目前,“材料+”大模型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并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作为老师与学生的智能助手,“材料+”大模型在武汉理工大学师生中已实现常态化使用,为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1+1+N”行动计划:勾勒未来教育新蓝图
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武汉理工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实施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1+1+N”计划,着力构建“一个公共支撑底座、一个智慧教育研究中心、N个标杆应用场景”的三维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引领。
教学革新,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武汉理工大学以材料学为核心,借助科大讯飞大模型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交叉学科课程知识图谱体系,打造了26门智慧课程。体系化、智能化的新型数字课程,以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引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此同时,大模型化身24小时在线的AI学伴,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知识辅导与答疑,实现了传统教与学模式的重构与升级。教师则可借助实时数据反馈,开展精准分层教学,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评测升级,从“手握红笔”到“轻点鼠标”。在考试数字化方面,武汉理工大学积极探索传统考试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2024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5门公共课、10门专业课期末考试借助科大讯飞“AI智能评阅助手”,实现了近2.4万人次大规模纸笔考试的在线评阅,从答题卡扫描到线上评阅,从成绩分析与电子存档,人工智能的加入为学校师生带来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全新体验,让传统考试跑出了智能时代的“加速度”。
科研跃升,从“大海捞针”到“精准获取”。依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及学校自有数据库,“论文研读与写作AI助手”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学术服务。作为超强的科研“搭子”,它可以高效辅助完成成果调研、论文研读及学术写作工作,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以往需要翻阅上百篇文献才能完成的调研工作,如今仅需几秒钟,大模型就已经完成精准检索与总结。目前,已有千余名师生使用该“论文研读与写作AI助手”开展学术研究,总登录次数突破万次,成为校园内备受欢迎的学术 “好帮手”。
服务优化,从“一网通办” 到“一网好办”。在智能服务方面,武汉理工大学面向不同场景,引入大模型智能工具,打出了一套服务升级的“组合拳”。“理工百事通”集成智能问答、服务推送、智能体DIY等功能,满足学校师生在校园事务办理咨询、制度查询、智能插件推送、AI服务创新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平台累计解答提问9.02万余次,服务校内师生人数超1.7万人,己成为校园服务的“万能入口”。学校图书馆推出的“AI数字馆员”依托智能检索与多轮对话技术,极大提升了师生获取知识的便捷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武汉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依托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拓宽教育改革的边界,从“材料 +”大模型助力人才培养,到“1+1+N”行动计划全方位革新教育,让技术与教育不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面向未来,校企双方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深化战略合作,携手打造数智时代智慧教育新标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