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退文化盛行:Z世代的生存策略与价值反思

在当今网络社交中,‘劝退文化’成为Z世代热议的话题。这种现象超越简单的避坑指南,成为对抗社会规训的生存策略。

‘Deinfluencing’(劝退)于2023年入选柯林斯词典热词候选榜单,指通过社交媒体警示他人避免某些商品、选择或生活方式的行为。美国社交媒体分析家克里斯·鲁比解释称,这是一种劝阻消费者购买不值的产品/事物的趋势。

劝退文化由两部分组成:劝人者和听劝者。听劝者以提问形式寻求知识性建议,劝人者提供经验指导。豆瓣‘劝退互助联盟’每天有上千条帖子,涵盖养宠、考公、考研、求职等领域的‘人生选项’。年轻人用‘反向安利’揭露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的问题。

例如,法硕考生阿敏通过数据解构‘法律精英梦’的滤镜。他指出法硕报考人数逐年上升,但通过率低、竞争激烈、备考难度加大等问题。同时,他晒出读研成本计算器,显示名校法硕三年总成本超20万,性价比远低于其他专业。阿敏表示,他的‘劝退帖’并非一味劝退,而是希望考生了解游戏规则后再做决定。

网友‘主打一个听劝的铁铁’提到,医生职业虽光环重,但真实情况只有业内人士知道。劝退文化并非简单吐槽,而是对消费主义与传统成功学的深刻反思。

当代年轻人在多个领域运用‘劝退三件套’:经济成本、精力黑洞、心理落差。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极高。作为听劝者,年轻人欢迎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建议,涵盖旅游、消费、学业、求职、婚恋等多个方面。

‘听劝式旅游’流行,马烨通过发布‘听劝帖’获得本地人推荐的景点和路线,解锁隐藏的好玩地方,并结识有趣网友。还有素人改造听劝,网友根据求助者的性别、身材、气质等因素提供建议,帮助其找到个人形象风格定位。

《2024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95后入职前会多平台交叉验证企业风评。校园论坛里,应届生用行业黑话互相预警。劝退文化的兴起反映了代际认知体系的变化:80后坚持到底,90后重视选择,00后强调及时止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玉花认为,‘听劝’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基于信任关系产生。从个体层面看,年轻人借助‘听劝’重塑自我认知;从群体层面看,这种文化拉近了同龄人距离,凝聚共鸣形成圈层文化,推动社会对成功、幸福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学医网友小懒猫表示,劝退内容往往表达行业的累与苦,但关键在于是否行动。一旦决定进入某行业,应研究如何做得更好,而非仅关注劝退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