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企业入局,冰块市场升温

山姆与农夫山泉联手推出袋装冰块新品,为冰块生意注入新活力。2千克规格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售价22.8元,采用千岛湖水源,通过低速缓冻工艺制成,具有“持久耐融”的特点。尽管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对价格有所议论,但产品热度不减,在山姆App上已获得200多条评价。

袋装冰属于食用冰的一种包装形态,而市场上更多销售的是冰杯。冰杯是一种带盖密封的一次性塑料杯,内装可食用冰块或冰球,通常被放置于便利店、超市冰柜的C位,被视为饮品的最佳“搭子”。相比家庭自制冰块,冰杯具有便捷性强、可塑性高、干净卫生等特点。

盒马早在2021年首次上线冰杯商品,并同步推出了适合家庭囤货的袋装食用冰。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冰杯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0%。《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达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高达48杯,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

除山姆与农夫山泉外,伊利、蒙牛两家乳制品企业以及盒马、罗森、便利蜂等渠道商均已推出自营冰块产品,蜜雪冰城则延续了去年1元1个冰杯的售卖模式。随着头部企业纷纷入局,冰块市场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2024年,农夫山泉开始涉足冰块生意,其160克冰杯出现在便利店冰柜中。今年,这款冰杯产品在部分零售渠道以搭售形式推出:购买一瓶农夫山泉果汁,加1元即可获得一个冰杯。

农夫山泉的冰块新品受到众多制冰商关注。上海晓德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琳表示,农夫山泉已购置制冰设备并开设生产线,相较其他玩家,投入了更高的成本。

晓德食品进入食用冰领域已超20年,主要供应连锁便利店。近两年,代工业务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客户包括盒马、伊利等。林琳指出,自建工厂前期投入巨大,粗略估算需三四千万元,涉及工厂建设、设备调试、团队搭建管理等环节。而代工模式则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利用现有渠道和品牌抢占份额,规避重资产投入风险。

冰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鲁岳雷介绍,公司食用冰生产设备销量近两年增长了两到三倍。需求主要来自四类群体:扩产或更新设备的老食用冰厂;以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渠道;跨界进入的冰淇淋、饮料企业;自带渠道资源的中间商。

当前食用冰市场的主要玩家格局逐渐清晰:以晓德食品、冰力达为代表的老牌食用冰生产企业,具备全链条生产销售能力。盒马、罗森、7-11等商超便利店多采用代工模式,也有新佳宜等便利店引进生产设备自行生产销售冰块。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食品饮料企业此番入局,采取自产与代工相结合的方式。此外,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新茶饮企业,多在门店配备制冰机现场制作并销售。

江苏冰马仕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大进认为,近两年食用冰市场热度骤增。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生产的冰块主要供给便利店、新茶饮企业、酒吧和批发市场,四大板块业务占比分别为60%、20%、10%、10%。公司去年销售额约为2300万元,预计今年将翻番至5000万元。

新玩家不断涌入,销量上涨的同时价格却出现下滑。司大进观察到,一个冰杯的平均售价在2024年还是3元—4.5元,今年已降至2.5元,这对上游制冰商的盈利能力构成考验。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网友分享截图显示,2022年7月,盒马160克食用冰杯售价为4.9元;而到了2025年6月27日,同款产品价格已降至2.5元,三年时间价格接近腰斩。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冰杯的高价仍存疑问:普通冰杯配料仅是纯净水,一瓶550毫升纯净水平均价格约为1元,为何冻成冰后的售价却翻倍增长。这种质疑曾使“高价冰杯”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实际上,工厂制冰的成本远高于家用冰箱。消费者感知的融化速度差异也与制冰工艺有关。在工厂制冰过程中,4吨自来水经过滤后会消耗一半,再制冰过程中又会消耗一半,最终只能产出1吨冰。透明冰采用过滤水和缓冻工艺,去除杂质与空气,形成高密度、透明、融化慢、保质期长的冰块。而家用冰箱和餐饮店普通制冰机制出的冰块因冻结方式由外向内,接触空气较多,往往呈白色,易融化且保质期短。

至于冰杯成本,其主要支出并不在于水本身,而是包材与冷链运输。带盖密封塑料杯和冷链成本占总成本五成以上。冷冻环境要求的杯子必须使用抗冻材质,韧性和弹性需满足长期冷冻不变脆。若生产球形“老冰”,制作时间更长,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在生产之外,冷链运输也是冰杯品质保障的关键。

司大进介绍称,其父母在北京从事食用冰生意十余年,2022年将工厂迁址至南京,主要是为了控制运输半径。冰杯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销售期可达8个月—10个月,而北方地区仅约6个月。一旦运输距离超过400公里,冷链成本大幅上升,竞争力下降。

总部位于上海的晓德食品同样重视运输半径。林琳指出,食用冰需-20℃以下仓储环境,仓储与冷链运输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倍—4倍。运江浙沪三省约为0.2元,运北京、天津则要0.3元—0.4元,运乌鲁木齐可能达到0.6元。

司大进表示,冰杯利润极其微薄,每杯仅约0.1元甚至更低。成本主要包括:包材约0.7元(杯子0.4元,封膜和外箱0.3元);运输成本0.2元—0.3元;扣除水电、人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运营成本后,利润极低。

多个玩家进场压缩了冰块利润空间,但“大厂”仍有其优势。

司大进认为,伊利、蒙牛等拥有雪糕产品线的大厂,可利用既有冷链降低成本。农夫山泉等食品饮料企业在渠道层面具备显著优势。

农夫山泉在其2024年年报中提到,2024年2月,新产品农夫山泉食用冰放大了天然水源地优势。目前,该产品已上线全国14个城市的多个便利店渠道。年报还称,食用冰为品牌带来新活力,并打开了冰、饮共生的新场景。

对于“大厂”而言,冰块是其饮料产品的搭档,通过拓宽饮料、牛奶等的食用场景来引流。参照日韩市场,冰杯被称为便利店的“工具人”,多以“冰杯+饮料”的组合形式售卖,是即饮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夫山泉冰块新品的产品页给出的搭配建议是碳酸饮料和美式咖啡,配图中冰块与旗下炭仌咖啡、17.5°橙汁搭配。

不过,无论是在农夫山泉还是蜜雪冰城的财报中,冰杯均未作为独立业务呈现,也未披露具体收入。截至发稿,农夫山泉、山姆也未就推出冰块新品的市场考虑、消费者洞察、销量等信息做出回应。

冰勋制冷的鲁岳雷对食用冰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食用冰消费习惯从日韩传导至中国一线城市,正由一二线城市辐射至下沉市场。国际市场方面,俄罗斯、沙特等周边国家也可能效仿中国的食用冰消费模式。因此,公司正同步拓展内贸与外贸。

鲁岳雷甚至断言,食用冰终将成为如同饮用水一般的日常必需品。

林琳指出,食用冰市场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头部企业,多数企业成立于近5年。市场机遇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未来几年必将面临一轮洗牌。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27日,在“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板块共出现553家企业,其中179家成立于2019年之后。

林琳表示,做好冰的生意对食用冰企业的运营水平挑战不小,因为冰块销售淡旺季明显,企业需调整生产与客户结构,以尽量缩短淡季、延长旺季。

为了在这场冰块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些玩家已着手应对措施:罗森计划扩大冰杯SKU;叮咚买菜上线了玫瑰冰杯和玫瑰咖啡冰杯,并计划结合“药食同源”理念开发冬季冰球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