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在发布短短18小时内实现24万订单量,在业内业外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成绩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当年的预售表现。
自年初亮相以来,小米YU7持续伴随着争议,其中最突出的是其与法拉利Purosangue车型在外观上的相似性。小米汽车设计师Shin回应原创性质疑时使用的一连串“没有”,后来被证实为与网络大V策划的节目效果。
尽管如此,“情绪价值”似乎成为解释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小米YU7仅用一小时就实现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半年的销量。
关于小米汽车设计理念,业内展开了深入探讨。小米YU7延续了长车头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豪华车型的重要特征。虽然电动车无需容纳传统发动机,但长车头依然能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在汽车产业中,L113指标常用来衡量车头长度,定义为前轮轮心到制动踏板的距离。定位豪华的车型往往会刻意拉长L113,以获得更协调美观的视觉比例。
小米SU7采用了匹配运动定位的造型设计,并进一步在YU7上继承和发展。YU7的L113达到680mm,小米将其称为“汽车工业沉淀百年的长车头豪华设计”。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外观和动力性能确实可能被视为“无用”的指标,但这正是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实用性让位于个性化,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兼顾实用性。
小米SU7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区别于其他同级别车型,但也因此牺牲了部分后排空间。YU7的车高仅为1608mm,低于Model Y、小鹏G6和蔚来ES6等竞品车型。
这种设计理念看似违背主流购车需求,但消费者愿意接受产品短板,为差异化体验支付更高溢价。小米汽车正在验证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长车头、大机盖和流线外形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消费市场接受;二是实用性让位个性化的产品理念对应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小米SU7上市前曾遭到广泛质疑,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交付量突破20万辆。推动小米汽车销量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成熟的产业链,还包括中国汽车市场过去五年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单身用户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例从2014年的10%提高到了2023年的22%。按照罗兰贝格的数据,首次购车群体平均年龄也在下降,21-30岁购车人群占比增长了11%。
年轻非家庭用户的需求更倾向于个性化,而非实用性。他们更看重长车头、大机盖和流线外形带来的“情绪价值”。这与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
小米选择在SUV这一全球公认的走量车型上继续坚持个性化路线。尽管SUV通常更注重实用性,但小米仍沿用了“满足个性化,兼顾实用性”的设计理念。
作为汽车工业的新来者,小米采取了基于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一是锚定明确的价值主张(性能/运动),在高转速电机等技术领域密集投资;二是基于品牌形象对应的需求设计针对性车型;三是用高效率营销快速扩散品牌影响力。
个性化需求缺乏清晰衡量标准,这使得小米面临一定挑战。此前特斯拉Cybertruck因过于前卫的设计导致量产计划多次推迟,最终订单转化率也远低于预期。
理想汽车的策略与小米形成鲜明对比,其思路是让个性化让位极端的实用性。随着小米YU7的成功,预计未来几年将出现更多豪华高性能SUV。
制造业领域对技术的探索和消费需求的洞察同样重要。拍立得的成功证明,创新不一定要依赖全新的科学原理,而是可以通过新的模式创造价值。
对于成功产品而言,突破性技术、高效营销策略和独特设计审美同等重要。在细分市场中,对“情绪价值”的捕捉往往比技术参数更加复杂。
小米YU7的受众未必真正懂车,但他们的购买行为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中“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正如《华尔街日报》评价穿着专业户外装备的城市居民一样,外观设计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驱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