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季末和半年末关键“时间窗口”,不少银行员工会求助同行互换消费贷任务。储蓄卡开户、第三方支付渠道绑定银行卡、个人养老金开户、信用卡申请等也成为客户经理之间任务互换的内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银行人选择与同行互换指标是行业考核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在银行体系中,客户经理、柜员等一线员工常背负繁重的绩效指标,这些指标直接与收入、晋升甚至岗位去留挂钩。当正常展业难以完成指标时,同行间形成“互助”默契:你帮我开一张信用卡,我帮你拉一笔消费贷。
这种行为如同双刃剑,短期缓解个体压力,但也埋下隐患。最直接的影响是数据失真:互换完成的指标不代表真实的市场需求或客户认可,反而掩盖实际业务短板;员工容易形成依赖“走捷径”,管理层也容易误判市场潜力或产品竞争力。
林女士为东北一家城商行员工,在6月30日当天因临时增加的任务求助同业人员互换测额任务。她称每人每季度都要完成一个消费贷测试额度任务,第二季度已提前完成,但部门请假同事的任务需要一并完成。测额只需扫码操作,不需要提款。
对于负责零售业务的银行客户经理来说,消费贷与其业绩和收入密切相关。完不成指标将影响收入。李女士为深圳地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客户经理,该季末保底任务为消费贷,每月需找10个测试消费贷额度的新客户。
记者发现社交平台存在大量类似求助帖,如“银行消费贷任务互换”“有没有北京的友友需要消费贷测额互换的”“银行打工人消费贷互助贴”等,发帖人自称来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或农商行等客户经理或柜台员工。
从互换内容看,以测额为主,大多寻找同城市同行进行互换,包括客户经理之间的合作或介绍亲朋扫码完成任务。有国有大行客户经理称不需要同城市,但需开立该行储蓄卡。
北方地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表示,除测额外也要求提款,但基本找不到放款客户。若未完成二季度末消费贷任务会有扣罚,可能无绩效或延迟发放。
事实上,消费贷测额并非唯一互换任务。储蓄卡开户、个人养老金开户、信用卡申请等也可能成为互换内容。林女士从事网络金融部门工作,主要负责手机银行注册及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渠道绑定银行卡,每年都有分摊到月的任务指标。
近年来,她观察到银行同业采用互助方式完成各自业务考核,有的喜欢相同任务交换,有的则不同任务互换。例如银行人A帮B申请信用卡,B为A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她更倾向相同任务交换,因其对相关业务更为了解。
在交换任务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些经验。例如能否成功“全凭良心”。她举例称,有些银行职员答应绑定银行卡后又解绑,不能计入考核指标。一个月统计显示21个新增绑定中有11个后来解绑。
另一位负责信用卡任务的银行人士亦称,互换信用卡任务中“爽约”情况不少,即今天答应帮忙申请,次日致电客服取消。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银行人选择同行互换任务核心原因在于业绩考核压力。银行设置的业务指标一般与薪酬、晋升挂钩,未达标可能面临收入减少问题,部分银行考核周期短,员工为避免惩罚和获取奖励,以互换指标等方式完成任务。
薛洪言进一步指出,尤其新入行员工,既无稳定客户基础,又面临“挂零”风险,只能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同样承压的同行进行指标置换,甚至自掏腰包补贴客户提升测额成功率。但本质上是银行将考核负担在员工群体内部“平移”,非真正拓展客户。
他认为,互换行为虽短期缓解个体压力,但埋下多重隐患。数据失真之外,更深层影响包括资源浪费与风险积累。员工可能诱导客户办理非必要业务,消耗客户信任,“刷量式”信用卡或贷款申请可能滋生违规放贷或过度授信风险。
长期看,虚假繁荣扭曲银行对业务健康度判断,导致资源配置错位。王蓬博认为银行应重视业务质量与客户需求,提高考核中客户满意度、业务长期风险考量比重,同时采用更加灵活且长期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评估。
构建健康的绩效体系核心在于打破“唯数量论”考核惯性。薛洪言建议银行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降低单一规模指标权重,引入客户活跃度、长期价值贡献、服务质量等质化维度。例如信用卡考核侧重用卡频次、分期转化率而非开卡量;养老金账户关注资金留存率而非开户数。
其次,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区分存量客户深耕与新客拓展,避免“一刀切”指标挤压员工服务深度。
最后,强化过程管理与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工具追踪真实展业轨迹,减少对结果数据过度依赖,同时为员工提供客户需求洞察工具,让绩效达成回归真实服务场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