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数字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副研究员刘东民发布“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5”。
据刘东民介绍,全球金融竞争力是指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相较于其他经济体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和管理风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报告显示,评价从金融业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竞争力5个维度共43个指标展开,覆盖全球31个国家。结果显示,美国、英国、日本分列前三位,中国总排名第4位,较上年排名上升1位,与美国的分差连续四年持续缩小。
细化数据显示,中国在金融科技竞争力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排名全球第3位,且该排名已连续两年保持稳定。2024年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评分较上年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潜力的大幅提升。
具体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潜力指数的绝对分值从2023年的35.12分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57.25分,此项排名由第12名上升至第4名。细分指标中,AI人才指数从第8名上升至第4名;金融科技信贷水平则从第16名上升至第4名。
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中国全球金融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是数字金融带来的深刻变革。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数字金融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突破了4.5万亿美元,中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达到3.2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数字金融市场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从国际上看,中国数字金融“走出去”步伐加快,金融科技企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输出数字金融经验和技术;从国内看,数字金融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智能投资、风险防控等领域深入应用,助力中小金融机构缩小技术鸿沟。
针对后续发展,李东荣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秉持技术中性原则,鼓励新技术合理应用创新,推进监管科技运用;二是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三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产品服务模式和风险防控协同创新;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