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曾创下“24小时突破1万台”的销售纪录,至7月1日京东平台销量已超过3万台。然而,高销量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退货率,据自媒体爆料及行业头部厂商证实,抖音平台退货率或达40%。
用户反馈中指出多项问题,包括体积过大、续航不足、删除文件不便、佩戴夹头及配近视镜不便等。有从业者透露,智能眼镜行业平均退货率普遍在50%左右,部分品牌甚至高达60%。
亿欧分析认为,退货率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产品尚未成熟,在拍摄、翻译、AI能力、佩戴舒适度等方面存在诸多槽点;二是消费者购买动机更多出于尝鲜心理,而非实际生产力需求。
Rokid也面临交付难题。尽管其产品Rokid Glasses号称“全球首款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消费级AI+AR眼镜”,并拥有“25万台全球预售订单”,但截至7月11日,仍有大量优先级最高的F码用户未收到产品。
Rokid客服回应用户询问时表示“无法保证”发货时间,引发消费者不满。社群中有用户批评其APP设计落后,并调侃其为“杭州第七龙”。
小米与Rokid分别代表了生态型企业和创业公司两种路径,但均遭遇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反映出整个智能眼镜行业的结构性困境。
2024年Q4以来,智能眼镜行业新品不断涌现,仅2024年以来就有至少56款新品发布。然而,市场火热并未带来用户信任提升,反而因产品不成熟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进一步加剧行业困境。
对于Rokid而言,作为“杭州第七小龙”,其所承载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期望,更关乎外界对新一代杭州创业企业的信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