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正面临第四次重大调整。2025年上半年,白酒企业销售低迷,主要品牌业绩下滑明显。
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白酒行业再次迎来市场考验。
随着白酒股中报业绩陆续披露,行业的冷意也再次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今年上半年,飞天茅台价格连续下跌,618期间甚至跌破1800元大关,创下2017年以来新低,相较2021年的高点,已经暴跌近40%。
跌破2000元的心理关口后,经销商加速抛售,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
贵州茅台股价也随之下跌,近两个月跌去两百点,从2021年最高点算起,已跌去40%。
今年以来,白酒股全线下跌,迎驾贡酒、水井坊、金种子酒等跌幅超过20%,“茅五泸”也全部走低。
水井坊发布白酒行业首份半年报,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8亿元,同比下滑12.84%;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56.52%。
第二季度营收5.39亿元,同比下滑31.37%,净利润亏损8500万元,同比下滑251.24%。
水井坊表示,白酒行业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消费疲软,传统消费场景持续承压。
压力自上而下传导,中高端白酒到大众白酒均受影响。
金种子酒、上海贵酒、海南椰岛上半年业绩全部报亏。
牛栏山母公司顺鑫农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下滑50%以上。
国信证券研报称,今年可能只有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能够维持收入正增长。
泸州老窖、五粮液等白酒企业业绩可能下滑,大多数公司无法完成业绩目标。
行业库存高企,价格倒挂严重,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超900天,存货量同比增加25%。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
产量下降,库存却高企,说明需求端下滑更为严重。
此次危机不像前三次猛烈,却是钝刀割肉,影响深远。
白酒行业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危机,均成功渡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叠加“假酒案”和白酒从量税出台,构成第一次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白酒消费迅速回暖。
第三次危机始于2012年,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和“八项规定”导致政务消费断崖式下降。
但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仍在,只是被外部因素短暂抑制。
2015年起,房地产上下游商务消费兴起,白酒行业再次复苏。
近三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叠加消费降级,白酒迎来第四次危机。
这次危机不同以往,是需求的迅速衰退。
目前白酒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培育。
60后一代已逐渐退出酒类消费主流,70后、80后消费也在减少,年轻人成为主流。
尼尔森数据显示,白酒消费者中,26-35岁占比39%,18-25岁仅占11%。
在26-35岁人群中,95年以前出生者才是白酒消费主力。
年轻人对白酒的认可度低,出现明显代际断层。
近几年,白酒企业尝试培育年轻消费者,推出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等产品。
但这些尝试大多不了了之,背后原因是传统白酒所依附的“酒桌文化”被年轻人厌弃。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酒桌是交易场所,也是权力与关系的试炼场。
年轻人厌恶这种文化,白酒的地位也随之削弱。
5月禁酒令出台当晚,贵州茅台在年度股东大会晚宴上换上了蓝莓汁。
这是对政策的直接回应,也是商务酒局变化的写照。
随着年轻人话语权崛起,商务用酒市场正在改变。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商务用酒市场中高端白酒占比已下滑至45%。
低度酒、果酒等新兴品类增速显著,年增长率超20%。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聚会和朋友小聚已超过商务宴请,成为白酒主要消费场景。
近七成消费者购买的白酒价位在1000元以下。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800-1500价位白酒价格倒挂最严重。
主销价格带由300元-500元向100元-300元下沉。
这一变化使茅台从“社交货币”回归“消费品”本质,失去涨价根基。
白酒行业高速运转的飞轮停止,成为普通饮品。
尽管面临危机,白酒行业并不会消亡。
未来白酒可能在深度调整后进入成熟期,成为消费领域一个普通行业。
马太效应仍显著,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仍占据消费者心智。
但在难有增量的市场中,头部企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传统白酒的经销商模式转向直销模式,新兴品牌或能抢占一定市场。
整个行业调整后,仍会有一些企业有扩张空间,但也可能有企业黯然退场。
现在入场,或许要更加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