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均创下历史新高,中证银行指数近一年来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市场上有人将银行股称为“银斯达克”“中国版纳斯达克”。
不过,中证银行指数在7月10日达到最高点后连续下跌,7月18日以0.62%的涨幅结束本周。
这波回调与大资金的变动密切相关。7月16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在三个交易日后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0.70%股份,减持原因为“中国人寿资产配置的需要”。截至公告日,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0.70%股份,此次减持将实现清仓。
这并非个例,长沙银行、齐鲁银行等近期也被股东减持。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银行股短期内上涨较多,投资者担忧未来估值波动风险。
从另一方面看,银行板块的上涨背后有长期机构资金的持续买入,例如险资和养老金。目前10年期国债利率已跌破2%,对这些长期资金而言,必须寻找替代投资品种,银行股因经营稳定、分红持续,成为配置优选。
今年6月,新华保险斥资43亿元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5.09%股份,成为第四大股东。平安人寿、长城人寿也多次举牌上市银行H股。
市场对银行板块的风险进行了再评估。2021年左右,市场对银行预期一度悲观,主要担忧来自不良贷款率、房地产行业走势、息差收窄及投资收益不可持续。
陈欣指出,近年来国家防风化债取得成效,银行实际暴露风险小于市场预期。截至2025年7月18日,中证银行指数市净率为0.74,而2023年1月31日为0.55。
不良贷款率方面,2024年国有银行整体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4%、1.34%、1.31%、1.3%、1.25%,分别下降0.02、0.03、0.02、0.03、0.02个百分点。
房地产方面,2024年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推出,将合规项目纳入“白名单”,截至2025年1月22日,“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已达5.6万亿元。
高风险机构方面,中小银行风险相对更高,兼并重组是主要化解方式之一。截至2025年7月7日,已有约200家中小银行获准合并或解散,多为村镇银行、信用社和农商行。
然而,银行板块并非“稳赚不赔”。2025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中,26家营收增长,30家净利润增长,但也有10家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同时,银行股已不再“便宜”。2024年7月,42家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为4.9%,截至2025年7月7日已降至3.89%。尽管仍高于理财产品,但相比去年已不那么“划算”。
陈欣提醒,投资者应警惕市场情绪驱动的短期炒作风险,结合经营情况和经济环境判断估值合理性,避免追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